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铁时代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问题是广西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支持并加速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是广西区域经济战略重大规划。文章通过分析探讨了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高铁发展情况,简要探讨了高铁时代下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相似文献
2.
由于污染物排放权管控目标函数设定单一,导致大气污染管控达不到理想效果,由此,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设计一种新的污染物排放权跨区域弹性管控模型。该模型首先做出三个基本假设,进行污染物排放权配额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权管控路径设定,然后确定环境污染物管控目标函数,包括企业目标函数,公平性函数以及政府目标函数,构建弹性管控模型;将多目标模型转换为单目标模型,最后以约束条件作为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计算,求解模型最优解。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利用本模型进行污染物排放权管控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量更多,大气污染管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大气污染治理中污染物排放权管控目标函数设定单一状况,设计一种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权跨区域弹性管控模型.基于公平性、效率和可行性原则,首先对模型构建作出3个基本假设,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权的配额总量和管控路径,确定管控目标函数,包括企业目标函数、公平性函数和政府目标函数,构建跨区域弹性管控模型;然后将多目标管控模型转... 相似文献
4.
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随着技术创新模式逐渐趋于创新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协同创新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综述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溯源,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研究在影响因素、网络机制、网络构建等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厘清知识协同理论、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概念和内涵基础上,从知识协同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跨区域应急协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框架,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和运作机理。跨区域应急协作是不同地区应急主体间的知识协同过程,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主要包括: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知识协同平台和保障机制,应急协同网是实现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知识协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机制是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公共图书馆联盟平台,对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满足三地民众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协同创新和结构洞理论探讨了联盟平台构建的战略定位;分析了构建联盟平台的可行性,并探析了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三地经济与科研发展需求的联盟平台,重点分析了平台的系统结构、重要数据库以及特色服务等,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跨区域协同治理问题,可以说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跨区域协同创新效果。建设欧洲研究区是欧盟促进其成员国间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目标是整合成员国创新资源和力量以提升欧盟整体创新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创新能力不平衡,为实现各国有效跨区域协同治理,欧盟搭建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和地区多层治理下的共同治理框架,通过设立欧洲研究区咨询建议机构、注重决策的民主化形成政策咨询建议机制,通过编制《欧洲研究区发展报告》《欧洲研究区发展路线图》和纳入“欧洲学期”构建监督机制,并开发基金工具、项目工具和各种对话机制等治理工具,在成员国间建立创新伙伴关系,推进各国创新资源、项目和政策的协同,提升欧盟治理能力、改善欧盟创新系统失灵问题。欧洲研究区加强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协同创新治理方面的经验对中国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加强不同层级主体共同治理、形成有效咨询建议机制、设计多种互补治理工具等方面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协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开发区是近15a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不少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文着重从土地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我国开发区土地开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机制。指出规划先行、土地滚动开发、以土地开发带动相关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开发区持续发展,并带动所在区域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放大、获取技术、市场进入、规模经济、分担风险、知识学习等目标,然而,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由于存在机会主义、信任风险等也面临着高失败率的危险。从治理机制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合作创新战略联盟的非正式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以期增进联盟的稳定性和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事业对铁路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文章着重分析了高速铁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铁路职业教育院校服务高速铁路发展新动向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治理的动力机制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产业集群特点提出了产业集群治理的内涵,并将集群治理的动力来源归纳为集群发展观、集群发展危机观、生命周期观和企业战略发展观等,认为产业集群治理有自组织治理和权威治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专利领域存在“反公地悲剧”的现象,其理论研究比较丰富,但相关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基于2003-2011年高铁制动技术的发明授权专利数据,采用帕累托系数、绝对指标和首位度法测量了我国高铁制动领域专利分布的趋势。研究发现,在高铁制动技术领域专利分布呈现先集中后分散的态势;专利态势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应当实施专利集中等战略,避免和消除“反公共地悲剧”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探究中国高铁产业成功实现技术引进并高质量完成技术赶超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构建"知识和技术-行为主体和网络-制度"三维度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高铁产业的技术引进、积累和赶超是各行为人和网络与制度、环境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一方面,在行为人和网络中,政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首先原铁道部实施了积极有为的产业政策,在技术引进之初就积累起了相当大的政策优势;其次,科技部牵头建立的高铁产学研体系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为高铁技术的顺利"落地"提供了舞台。而另一方面,即制度和环境层面,中国较低的征地成本、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也为高铁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孵育机制的网络化创新将二元孵化过程嵌入到更加开放且蕴含丰富资源的网络环中,但是,对孵化过程的忽视制约了现有孵化网络治理研究对网络化孵育机制的诠释,为此,聚焦在孵企业创新过程,提出网络治理模式与创新阶段的概念模型,利用大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验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说明:创新开发阶段需要权威治理模式,创新推广阶段应该选择契约治理模式,创新商业化阶段则应采用包含信任和契约的混合治理模式;同时发现契约与信任是一对并存于孵化网络中的非互斥网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技术创新专用性投资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专用性理论把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把专用性资严投资当成逻辑的核心变量,把治理机制安排看成是逻辑的结果,整个理论在契约不完全一资产专用性一企业所有权安排这一分析框架中来运行.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技术创新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本质原因,提出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投资的专用性与其治理机制应该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20.
从政策过程来看,科技政策碎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主体、制定内容、价值取向、政策工具、执行偏差、评估标准、政策延续性等方面。目前,我国科技政策存在不同程度的碎片化问题,包括政策内容短板现象、制定主体间协同度低、政策工具目标价值取向多元、执行主体间缺乏协调、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评估标准不尽一致、政策延续性不足等。有效解决科技政策碎片化问题,应该从科技政策的价值取向、制定主体、执行、评估、终结等方面入手,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