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惠民 《历史学习》2006,(12):31-32
回纥为回纥语 uyghur 的音译,其含意是“联合”、“同盟”、“共同辅佐”,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到唐代成为民族与汗国的名称。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其远祖可推到春秋时期的狄、汉魏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同柔然族的战争,其中一部分于492年往西迁徙至天山一带,分成东西两部。东部铁勒中的一部叫乌纥或乌护,西部铁勒中的一部叫袁纥或韦纥。7世纪初,西突厥处罗可汗对铁勒各部实行残暴统治。605年,处罗可汗袭掠铁勒各部,抢掠财物,杀其氏族首领几百人。铁勒起兵反抗,大败处罗可汗。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从属于薛延陀汗国。646年,唐  相似文献   

2.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3.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是它的大批居民从其故地溃退,并散布在从东部长城至西部的库车和乌鲁木齐广大地区的原因。回鹘居民的迁徙分两个阶段:840年回鹘本部和它最亲近的同盟者溃逃,而在866年回鹘汗国的两部地区脱离其余的铁勒部落。在回鹘居民迁入前夕,移民的大部分定居的河西和天山东部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当时中亚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唐帝国、吐蕃王国和回鹘汗国都在争夺这块领土。为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时,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了回鹘的兴衰历史,其墓志反映了唐与回鹘关系之大背景。  相似文献   

5.
一维吾尔族,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文化比较先进的成员之一。在历史上,先后有袁纥、韦纥、乌获、乌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等不同的称呼。远在嗢昆水(鄂尔浑河)游牧时代(744—840),就一直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曾两次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和河北大片失地;唐朝中央也多次敕封他们的首领,维持和亲关系。在经济上,茶、丝、绢、马、贸迁有无。公元840年左右,回鹘汗国在鄂尔浑河流域因畜牧经济的崩溃,加上内乱和外受黠戛斯的进攻,于是西向分三支迁徙。其中一支——元代畏兀儿人的直系祖先——  相似文献   

6.
一回纥的兴起维吾尔族在《旧唐书》中称回纥,它源出突厥语族的铁勒(又名高车)。是我国蒙古草原上的兄弟游牧民族。北魏时期,铁勒的中心驻地在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不久,以乌护氏族为主的部落西迁天山之北,是为西支;以袁纥(又作韦纥)氏族为主的部落则北迁到土拉河以北至色楞格河流域,是为东支。西魏到北周期间(535—581年),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突厥人兴起以后,以袁纥为主的东支铁勒人民即处在突厥贵族统治之  相似文献   

7.
安史之乱中,回鹘汗国倾其全部兵力,助唐平定了叛乱,为大唐立下再造之功。但回纥的援助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唐朝政府以其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争取了回纥的军史支持,而安史叛乱集团也有很大机会来争取回纥的支持或中立的,但由于叛乱的集团核心人物目光短浅放弃了机会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9.
突厥族     
一突厥族的兴起及突厥汗国的建立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即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又名高车).铁勒即敕勒的音转.据突厥人自己说:"九姓铁勒者,吾之同族也."说明突厥是铁勒族的一支.突厥的兴起,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突厥人最初的起源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族征服了高昌,突厥人成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迫迁居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从事锻铁,为柔然奴隶主政权服役.柔然可汗鄙视他们,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丁零、铁勒乃同族异译,其中丁零译名在先,通用于汉魏时期,至北朝、隋唐时期已改译为铁勒,所指民族则一。丁零——铁勒的西迁及其所建的两个政权——高车汗国与铁勒汗国应在古代西域多民族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丁零——铁勒族的西迁经近世学者研究,丁零、铁勒皆乃Dil或Til的音译。其实,它还有一个更古的译名,即狄。这在《诗经》和金文中都有反映。而据《山海经》、《什书纪年》的记载。也许这一民族更为古老,因为早在夏商时代黄河北岸就存在着一种“有易”人,在楚辞《天问》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姑师(车师)族就是乌古斯族、高车族,也就是后来的乌纥、乌护。他们使用的是突厥语,属突厥语族。维吾尔族的先祖—姑师(车师)族,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同化、融合了许多当地和西迁而来的其它民族的人民。文章最后对公元840年回鹘西迁的人数及当时在西域地区原有土著居民的人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会昌二年(842年),乌介可汗率领漠北回鹘汗国的残部南迁唐边,试图借助唐朝的力量待机复国。虽然其在各方面的优势都要大于西行的同胞,但是由于在嗌没斯分裂、太和公主归国、武装骚扰唐边界这三大问题上举措当失,并且受到唐朝的儒家“夷夏之辨”的复古思想影响,结果失去了唐朝君臣的信任,终被击溃。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漠北回鹘汗国的法律、汗位继承、职官、军事、婚姻等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回鹘①汗国统治时期(745—840年)对西域地区的争夺过程,重点考察了两次北庭之战及怀信可汗即位后在西域地区势力消长的情况,从而认为安史之乱以后,西域地区实际上形成了唐、吐蕃、回鹘三方争夺的局面,而回鹘对西域的争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其在西迁后推动了该地区的回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岑参在北庭期间创作的"西征诗"所涉及史实,诸家论述多有分歧。根据现有史料,西征的对象应是葛逻禄东支。西征顺利解决了由漠北进入北庭的葛逻禄东支的问题,使葛逻禄汗国、回鹘汗国及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得到协调,对盛唐以后北庭地区的安定,回鹘与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文高昌回鹘史料述要刘戈一首先为回鹘立传的是杜佑的《通典》。此书取材大体截止于天宝末年(756),那时回鹘汗国正处于强盛时代,但有关他们的资料可能还没有收集整理出来,所以传写得很简略,寥寥数语,写到开元十五年(727)为止。《唐会要》也为回鹘立传。此...  相似文献   

17.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甘州回鹘汗国的建立,发展及其重大影响,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尤其近年来,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唯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至今尚未进行研究。本文借助敦煌文书,就甘州回鹘汗国的创建者谈些微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乾符二年(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唐中和四年(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于光化三年(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当时生活在中亚的回鹘人(包括鄂尔浑回鹘汗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正规军平定公元763-765年唐朝安史之乱、收复唐朝首都 长安和 洛阳、展示其极其英勇无畏精神的历史事实,论述鄂尔浑回鹘汗国在我国和中亚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