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絮语]陈瑶是宜宾市武庙街小学新生代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几年,该校异军突起,发展引人瞩目,这应是校长何涛持之以恒抓教师队伍建设之必然。既教语文又教《品德与社会》的陈瑶十分注重学科的整合,注重学生活动产生的体验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实效。她说“:真正有效的德育不是靠说教能够抵达的,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道德建构。”[教学内容]人教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课堂描述]一、音乐导入:认知的光芒聚合成束七月的天气,阳光特别强烈。多媒体教室里,课桌被组合成8个小组。陈瑶老师穿着一套桔…  相似文献   

2.
《湖北教育》2005,(7):31-33
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茑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  相似文献   

3.
微笑的魅力     
真没想到,微笑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同事在六年级学生中做关于校园生活质量调查时,有这样一道题:“在所有的任课老师中,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位学生的问卷上赫然写着:“我最喜欢的这位老师,并不教我,她就是薛老师。因为每次和她打招呼的时候,她总是冲着我微微一笑,和气地回我一声‘你好!’。”  相似文献   

4.
《新论语》是对《论语》的再次解读,通过《新论语》的学习,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教师个人言传身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并以因材施教的姿态培育英才;重视教法及学生的品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但要注重言传,而且要注重身教,更重要的一环还要从小事入手,抓住时机。品德教育中的言传,即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循循善诱,使之明辨  相似文献   

6.
《湖北教育》2005,(7):38-40
柳娜是一名年轻的教师。但她就像那一把火,全身心地投人到品德教育这块园地中,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7.
吴群 《湖南教育》2006,(2):13-14
和一位教语文的同行聊天,她说刚教了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你说现在的学生呀,他们的想像力都哪里去了?好好的一篇童话故事,他们读出了什么?学生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是课文写得不真实。”唉,真是大煞风景!  相似文献   

8.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相似文献   

10.
施武江 《现代语文》2006,(10):119-119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上册选入了《香菱学诗》一。教罢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中的香菱,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终有所成。她学诗成功的奥秘何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语近九年,可为什么写不出流畅优美的习作?一串串的问题在我的大脑中萦绕。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香菱是学生写作之路上的一个“榜样”,她以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何学习写作。  相似文献   

11.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人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  相似文献   

12.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用三句宋词描述了治学过程中的三种境界,我们由之联想到学校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内化的过程,特精心挑选了三句诗以概括,姑且称之为品德教育的三种境界吧。  相似文献   

13.
回归后的香港中国历史教育注重公民品德教育。历史教科书在编排形式、栏目设置和练习设计等方面突出品德教育目标,注重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健全的现代公民。内地教师可从中获得启示,加强中学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权利     
刘燕敏 《中学教育》2005,(11):62-63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  相似文献   

17.
因为一篇章的事,我曾四次敲开闵老的家门。闵老是扬州人,年轻时,满怀一腔热血来到沂豪老区教书,一教就是48年。她有一口好听的吴侬软语,电话里听起来,让人以为是个活泼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精选课文中的各类德育素材,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形象化的手段、直观化的表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例,阐述了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具体做法,在不失语文味之根本的同时,又把积极的情感品质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听了年轻的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执教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受益匪浅。课堂中,她注重引进资源,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借助自主质疑、小组探究、诗画结合等手段,使学生充分地领悟了诗意、诗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介绍了一种有助于更好理解诗的情感、意境的方法——比较。此法用得恰当,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湖北教育》2005,(7):79-82
石娟性格坦率、爽直,能主动积极与他人交往并能在交往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培养友谊。“决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她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大胆创新”是她教书育人的座右铭;“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是她干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到老,学到老”会使她永远站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前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