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以往学者对其南下入侵的原因多有探讨,但对其南下内附的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北方少数民族从部落联盟到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阶段性、民族首领的扩张掠夺意识尤其是“大一统”思想意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以及立国思想等,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真真 《教书育人》2012,(18):28-29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散杂居住有53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居住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世居少数民族群体,表现出丰富而独特的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对黑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4):i0001-i0001
开拓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发挥教学与科研服务功能,提高学报质量和水平是《呼伦贝尔学院》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编辑部在学院领导下确立的新的工作目标。为此,《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自2005年6月起新开设“北方少数民族研究”特色栏目。栏目宗旨:展示民族风情,探秘历史后院,推动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栏目内容:一、民族历史:包括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医学;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5.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桂走廊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是中原与岭南联系的通道。在古代,大批从北方南下迁移的人口通过湘桂走廊进而扩散到岭南各地。人口迁移活动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劳动力增加、大量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增多、交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桂剧和彩调等地方剧种的形成、社会风气的改变以及宗教的传播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利用云南省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区域少数民族专题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了云南省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以及地形起伏度的关系,对迪庆州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迪庆州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藏族人口分布北密南疏,傈僳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均北疏南密|当高程超过1 900m时,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随高程增加呈下降趋势|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分布在坡度小于25°的区域|坡向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不明显|地形起伏度对迪庆州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影响显著,各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正>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大夏等  相似文献   

9.
论北方少数民族节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社会调查法,对北方少数民族节会体育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节会体育是北方少数民族节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及文化认同,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及健身、健心、健群价值.它不但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发挥过作用,而且将会成为未来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气候学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计量分析,认为气候的寒冷与干旱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南下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西晋永嘉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南下,成为东晋南朝流民的主要来源,但东晋以后流民仍源源不断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杂税,繁苛的徭役兵役,频频的战乱等等,使广大自耕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这也是东晋南朝时期流民源出从未止息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与控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汉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1.96%,少数民族占8.04%。自1949年全国解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大,由1953年的5.9%,增加到如今的8.04%,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对数已达九千多万。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与我们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北方各民族的墓葬壁画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本文选取北方少数民族墓葬行猎题材壁画为对象,通过分析、探求其审美特征来梳理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绘画审美思想交流、融合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在优惠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作用下,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照顾政策使一部分人为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纷纷更改民族成分,基本上所有民族通婚家庭所生子女均选报少数民族成分。民族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流于表面,使得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事实不容忽视,新时期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政策的执行情况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论云南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52个,世居云南人口在4000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5个,少数民族种类居全国第一;少数民族人口列居全国第二;据1995年统计,少数民族人口为1355.0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4、12%。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是云南省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实施义务教育最困难的地方。普及少数民族的义务教育,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育不健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混杂在所谓的“北朝民歌”中,应从中大致区分出哪些是真正的北方少数民族民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揭示出了他们基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尚武、质朴为主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对北方刚健之风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刚健之风又是唐诗繁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人口迁移”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专题学习中是个难点问题,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把握好三个重点。一、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有: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这类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东汉以来,我国西部、北部边陲的许多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汉和帝初年,南匈奴“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多口”,逐渐向东、向南迁徒于河套、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中原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等共几十万人,氐族和羌族有五十多万人陆续内迁到今天的甘肃、山西、湖北、辽宁等地,唐初突厥族开始南下,五代至宋契丹人南下,宋元时期女真、蒙古族先后南下,明朝时瓦刺、满族也先后南下,同汉族等杂居相处。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地区,其流动的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  相似文献   

18.
在西汉以前,白马骑射是北方边疆民族作战的特色,而中原社会主要以刑杀会盟的方式在战争中利用白马.经过两汉间一百多年的发展,东汉末年,边疆以及内地汉人开始以白马骑射的方式进行征战.魏晋南北朝分裂期,北方民族南下,白马骑射风习继续向南扩散,至隋唐而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9.
魏晋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入主中原,其自身文化和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及至北周。统治者更是崇尚儒学,并用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对于政权的巩固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先进文化的延续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建国以后,随着全省人口的增长,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比例过快,人口数量增加过大。1952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478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达1234.36万人。38年增加756.36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