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大利 《文化学刊》2010,(4):154-156
清代官箴书,是清代训诫官员的书,它集历代官宦从政经验和为官之道之大成。较前代的官箴书相比,清代的官箴书更面向基层政府的官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清代官箴书中的社会史资料十分丰富,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关于救灾与赈恤、各地民俗与社会问题、官员生活、交际往来和子女教育、社会治安与乡民教育的资料,对研究社会史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故而人们往往用“清代汉学”一语赅而括之。但实际上,汉学的对立面宋学,亦即理学,在有清一代,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表现在理学一直高踞庙堂,形式上占据着学术...  相似文献   

4.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前史传文集中对具有说唱因素的文艺样式的批评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既为后世说唱批评家加深对说唱本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世提高小说地位、推动小说发展的基本批评话语,一直绵延至清代。说唱批评强调小说为正史之补,通过小说附冀于史以肯定小说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说唱批评的基本观点之一。还有不少关于优人侍臣运用俏皮话、滑稽模仿表演等手法,以戏谑、隐喻等幽默方式嘲讽时政来取悦君主的批评话语,这实际上确立了后世说唱艺术的两大传统,这就是寓庄于谐、滑稽戏谑的表演传统与讽谏时政的传统,前者是说唱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后者则是说唱批评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6.
汉学是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占据清代特别是清前中期学术的主导地位.在对清代汉学的研究中,有关不同流派的划分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始终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汉学家本身已然注意到其学派内部学人之间风格特色的不同,一些总结性的学术著述也反映出地域、师承以及学风的差异.本文沿流溯源,从学术史的视角出发,对学术界有关汉学流派划分的诸家观点及其研究状况作历史的考察和脉络的疏理,并进行初步的评析,以期对清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 ,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 ,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 ,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 ,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 ,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 ,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士风"     
"晚明士风",是被谈论较多的话题.本文试图清理以往有关晚明士风、明末清初士风的论述,并讨论士风论被赋予的功能士类以此自我审视,并借以展开当代政治、文化批评.本文既分析了明代士人的当代士风论,也将清代士人的明代士风论作为分析材料,认为后者更是清代士人从事当代批评的形式.本文尝试探究通常士风论述的方法论前提,其盲点与误区,但对已有的论述,不取简单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向来并称。宋玉以其杰出的艺术天才踵武屈原,仿《离骚》而作《九辩》,并在赋体文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启秦汉以后文人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笔记集大成时代,笔记创作量多质高,名家辈出。梁章钜的笔记创作以其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创作质量,在清代占有重要地位。简约信实、章法自然、博识雅驯、叙写从容的记叙特点,是其笔记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折射出时代学术潮流与笔记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 ,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 ,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向近代发展与变化的转折时期 ,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对近代学术进行导源溯流的研究等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半个 2 0世纪 ,对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却明显较为薄弱 ,这种状况至 70年代末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扭转 ,而王俊义教授与黄爱平教授 ,则为在此方面较早辛勤耕耘并领风气之先的学者 ,他们在清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如《〈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 ,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3.
玄学及其影响的再评价张海明近人梁启超论清代学术,首释“时代思潮”,谓:“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岩泉1997年4月23—2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黄曼君教授主持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风景如画的桂子山举行,国内代表50余名,境外、海外代表10名,提交论文近60篇。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角度,论证了清代文化是建构朝鲜实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朝鲜实学的各派代表人物根据朝鲜社会由虚转实的实际需要,从四方面吸取了清代文化中大量的思想资源一是坚持顾炎武、魏源等人的经世实学思想;二是学习清代的"利用厚生之学";三是高扬清代考据实学;四是继承清代学者的气实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9,(12):62-62
王君超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该书收录了作者10年来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以及在清华大学从事媒介批评教学与实践的思考与感悟,共计130余篇作品。全书分为“热点事件透析”、“网络现象检视”、“美国媒体观澜”、“媒介文化反思”、“公众人物点评”、“媒介批评实践”、“教育学术散论”7个部分,共计50万字。  相似文献   

17.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的名句,其中的"秋菊之落英"一句究竟作何解释,自古及今,真可谓聚讼纷纭,言人人殊。钱钟书先生指出"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乃宋以来谈艺一公案",在仔细梳理前人诸说得失、尤其是批评前人"意识腐蚀""以古障眼目"弊病的同时,钱先生引经据典地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认为"落英"与"坠露"对称,互文同训,"落"与"坠"义同,"落英"亦即陨落的花,从而有根有据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在昭示研究方法方面,启迪后来者尤多。  相似文献   

18.
米元章既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书法批评家,其书法批评思想深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在书法批评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这是米元章书法批评思想的首要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之上,米元章还主张书法需尚古与变化,唯有如此,书法才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一、黑龙江方言岛与站话1.黑龙江方言岛历史上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导致移民数目庞大。以东北地区来说,清代以后移居至此的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庞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元创设诂经精舍考略陈东辉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为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任浙江巡抚时所创建的诂经精舍,在振兴浙江文教事业乃至推动晚清学术发展方面功绩卓著,值得加以研究、总结与阐扬。阮元于嘉庆二年(1797)任浙江学政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