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冰雪文化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作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在生活和教育等多方面都具备应用传播价值。哈尔滨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冰雪文化是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根据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要求,冰雪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应该大力传播,各地区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文化可以和当地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5000年积累下来的智慧、情感、意志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源头活水。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为此精选文化传播的内容、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开拓文化传播新渠道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日益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至今尚未能完全被国际社会接受。该文从其语言文化特点着手,分析中医学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瓶颈,并探索应对策略,认为语言文化差异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制约中医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医经典内容广博、文字古朴、医理深奥,使得中医学难以同表达方式迥异的现代国际语言文化相对接。中医学的国际传播必须突破语言文化瓶颈,通过熟读经典、准确英译和融汇新知等策略推进中医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跨越,向现代汉语、现代国际语言及现代科技语言转变和融合,方能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学文化,加速中医学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分析当前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有助于提升赣鄱文化的传播效能。该文基于孔子学院的视角,赣鄱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孔子学院的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依托品牌孔子学院传播赣鄱文化的意识未树立、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从问题出发,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应该在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内容契合点4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4,(10):27-28
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Going Global)",将对外传播与"城市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战略"并称为四大基本国策,这标志着我国将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到历史性新高度。那么,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传播竞争力的根基是什么呢?国际传播研究的一种答案是——语言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图苏(D.K.Thussu)指出,"在近两个  相似文献   

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再次展现其不可替代性。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前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此,该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云南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及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厘清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了解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及成因,并在调查基础上给予意见及展望。  相似文献   

7.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乔俊杰 《职业圈》2007,(19):176-177
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标本,所以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广泛的智力兴趣,机敏的思维反应能力外,还得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9.
宁莎莎 《文化学刊》2023,(7):196-199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黄河流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黄河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立足于黄河文化传播现状,从其资源挖掘、传播方式、书籍编写、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探索黄河流域文明的世界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创新黄河流域文明的全球传播方式、推动黄河流域文明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2013年11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共享"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傅红星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出席并分别致辞。海内外嘉宾张维为、成中英、焦雄屏、克利斯朵夫、于丹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论汉语同素逆序词——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2,(3):150-163
汉语同素逆序词,或简称汉语同素词,是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一种特别的构词法。汉语同素逆序词学习的出现,首要是一种适应汉语自身发展要求的特定的构词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同素词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在"汉字文化圈"产生影响与交融的"涟漪",以及有关同素词规范的两点补充。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门学科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是一门学科提供学术价值的保障.拥有创新之力,一门学科才能够不断发展,否则这门学科将陷入一潭死水.该文通过介绍《通往文化传播之路》一书中所收论文的主要内容,点评其现实意义,展示其创新特点,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术创新进行简要的观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文化词不同于一般词汇,汉语文化词承载着丰富的汉语文化,是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中的颜色文化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偏好。由于不同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颜色文化词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文化词的涵义是很有必要的。该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西在颜色文化词方面的认知差异,探讨其产生的文化归因,并且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坚定文化自信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该文从高校在国际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出发,探索国际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内核驱动与传播媒介系统的外力助推;从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内容与物质文化内容着眼,总结出提质传统方式的有效性、创新“互联网”方式的接受性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具有丰富多样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对广西民族语言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价值在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讲好“中国故事”。该文阐述了广西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价值,并基于国际中文教育视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借力孔子学院、培养师资人才、充实教学内容、发挥民间力量等传播策略,促进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7.
壮族文化典籍犹如璀璨的明珠,记录了壮族各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文史经济、民俗记忆,是一种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对壮族文化典籍的搜集和翻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该研究分析了壮族文化典籍翻译的现状和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讲好壮族故事,把更多的优秀壮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自主发展,也称为“主体性发展”。教师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在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保持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的学习状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教育智慧、教学经验等不断丰富与提高,从而使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发展需要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该文梳理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提升教师品德修养、增强教师教育能力、夯实教师知识基础以及提高教师信念素养的路向,构建了培育愉悦健康的精神文化、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平等民主的制度文化的策略来进一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李舜 《对外大传播》2006,(10):53-55
2003年10月至2005年7月举办的中法文化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法建交以来最大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国国际传播的大手笔。中国政府近年来与其他国家互办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年,有中美文化年、中希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印文化年、中韩文化年。这些文化年的举办,有效地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国际上舆论弱势的状况。无疑,中国文化年的举办既符合我国传播现状,又符合我国对外传播的基本政策,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传播方式,拓展并创新了对外传播的领域,增强了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加之国家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力推动,在全球范围为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平台,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这使得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中国文化对外推广迫在眉睫。提供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将助力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使中国优质文化内容“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