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人都不管孩子美国人都让孩子"自由发展"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女儿高中将毕业时,收到了大学本科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中招生考试工作中唯分数、学生负担重、内容偏重机械记忆、评价不全面、加分项目不合理及考试违规等问题,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两考合一"、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模式。此前山东潍坊、湖南长沙等地区已经着手对高中招考的科目、标准、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比较两地做法,未来改革方向应为加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做好改革的软硬件准备,弱化评价的选拔竞争淘汰功能,为改善促进教育发展和各类型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提供有价值指导,使考试评价回归发展本位。  相似文献   

3.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于8月20日顺利结束,共录取18.39万人,其中本科录取13.43万人,专科录取4.96万人. 全省高招录取形势向好.高水平大学在闽招生人数再创新高,传统"985""211"等高水平大学各类别各批次共录取1.65万人,同比增加500余人;本科录取人数比去年增加3500余人;军队、师范类院校生源质量良好,录取考生分数位次较往年提升明显;艺术类投档模式改革成效显现,本科提前批录取人数增长明显,多所知名艺术类院校在闽录取人数大幅增长;教育部高校农村专项计划录取人数保持逐年增长态势,省属高校地方农村专项计划完成率接近100%,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全省考生志愿满足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没有因投档录取模式改变而出现明显的"滑档"或生源缺额情况,实现考生报考和院校招生"双赢".  相似文献   

4.
用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为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考试评价的信息反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和提高,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不足、学有目标,这样才能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培养精神饱满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变为现实。同时管理部门要坚持管理、监控、指导、服务等各项工作水平的协调持续提高,统筹兼顾课程改革与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促进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注册入学:机遇还是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高考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高职注册入学的招生录取方式得以进一步明确。如果置于高考改革的大局,先试先行的高职注册入学不但契合了"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改革方向,而且成为高考招生录取方式改革的"试验田";如果置于缓解招生难题的现实考虑,高职注册入学则难以摆脱急功近利手段  相似文献   

6.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思考,提出了现阶段在高校招生中进行综合评价的内容与评价办法,并提出如何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统一招生以及高职招生中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阳宗 《甘肃教育》2014,(2):14-15
正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经出台,即被赋予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的重任。"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8.
改革中招考试、评价和录取制度,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招新模式,应当"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分类考试就是分成"达标性测试"和"选拔性考试"。由等级量化的"综合评价等级"评定到个性深化的综合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成长档案",评价功能的体现与直观考试成绩相比较,是一个渐进的改革实施过程。"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升学统一考试成绩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素质教育成长档案"这四项考试和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录取工作应当更多体现招生学校的录取自主权,实现多通道、多途径、个性化的"多元录取"。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价值理性分析表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统一高考存在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是多元录取的逻辑基础。技术理性分析认为:把学生所选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转换成标准T分数,计入考生总分,比使用"等级分"更公平,区分度更高。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级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高校招生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从高校招生录取新政视角出发,分析了国家对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以上海、浙江和中南大学为例,讨论了高校新的招生政策,包括自主招生录取、综合评价录取和大类招生录取等。由此分析了中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当注重个性发展、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通实施中考改革,基于"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框架的需求,着手建设集信息发布、网上报名(志愿填报)、招生录取、考试管理、统计分析为一体的高中阶段录取平台,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与实践,功能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经历了梯度志愿投档录取到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发展演变。2014年,福建省首次在普通高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中实施"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档多投"是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不仅能最大限度实现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而且能满足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招生需求,还能克服"应试教育"的痼疾,引导中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新高考模式特别注重"增加学生选择权",同时又将"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列入改革的主要目标。从各省市多年实践和新的改革试点方案不难看出,不同群体考生、不同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成绩如何纳入录取体系是体现公平、科学的关键。本文从定量分析角度探究不同考试科目、不同计分方式之间的差距,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招生考试通讯》2013,(Z1):10-10
<正>2013年,东北大学继续在辽宁省实行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即在高考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考核,以高考文化课成绩和我校考核成绩为依据,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具体办法公布如下——一、招生计划计划招生400人。其中文史类60人,理工类340人(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分为理工甲类180人、理工乙类160人)。招生计  相似文献   

17.
正9月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长期以来,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事实上将高校划分出了三六九等,高校办学的自由竞争实际上无从谈起,这正是各高校争相"升格"、"改名"的根本原因;同时,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将高校划分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实证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双一流"高校高考录取在省际之间的公平性问题,对高考录取基尼系数及因此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各省份高考录取公平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高考录取的不公平形势依然严峻,高考录取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5以上的较高水平.建议:高考改革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应进一步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尤其以"双一流"高校录取率为重要指标,通过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从而推动高考录取省际间公平性和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傅丽娟 《职教通讯》2012,(11):43-44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这项新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中一项重要改革。自主招生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可录取到符合自身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是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各级各类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全面实施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新的录取方式,有助于克服高中阶段教育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造就、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