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2.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相似文献   

3.
徐小斌是一个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她一直潜心于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发掘,体察揣摩她们作为一个敏感孤洁的弱势群体所特有的隐秘伤痛。在她的一系列小说文本中,存在看一条清晰的解读线索;女性渴望爱而得不到爱所产生的恐惧、绝望、愤愁乃至仇恨,戕杀了她们美丽的心灵、正常的人格。最终,不堪承受生命之重的女性选择了轻,即逃离,逃离母亲、逃离男性、甚至逃离整个当下的现实生活场景。但逃离的归宿又是什么呢?是虚幻的“别处”,是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渊源有一个动人的“还泪”之说,我们从中得知她的本真状态为一株仙草,这是作者赋予这个女性形象的一种文化象征意义。其实质是对自然生命的追求,亦是对“道”的追求。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两个相关的主题:一是对人生现实价值的否定,一是对生命应有价值的追求。这一命题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将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兰香》中的主人公燕梦卿的一生是以梦来贯穿的,通过燕梦卿在不同时候对梦的不同解释,揭示了她潜意识中具有的凌云之志,以及她的理想破灭的过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燕梦卿的梦以及燕梦卿自己对梦的解释,从而得出燕梦卿生命悲剧的原因:理想追求与所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要求相矛盾。  相似文献   

6.
张欣以她细致浪漫的笔调描绘都市女性的命运,选取以爱情主题展现其生存的困惑及情感的渴望。由此形成了她小说的主要特点:一方面从现实主义作家的理性精神,揭示“爱情”主题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必然冲突,及爱情追求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文学家的浪漫、女性的温情,内心永存对爱的挚念。甚至试图在作品中消弥矛盾,这使得她的作品基调温和,内涵常显轻浅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战乱纷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生命飘摇,各种矛盾交织,冲突激烈。思想的理性与生活的感性之间的矛盾,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黑暗之间的矛盾,内心的痛苦与行为的放任之间的矛盾等等,形成了魏晋风度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风范。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黑暗中绽放出的光彩,是矛盾冲突中诞生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她的诗歌由畏--憧憬--抗拒--永生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似非而是的结论诗人对死的痴迷就是对生的热爱,她对天堂的向往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积极的入世;而对永生的追求则是对于生命中的美和真理的追求,表现了她对生命强烈的眷恋、热爱与执着.  相似文献   

9.
朱淑真与林徽因诗词中女性自我意识的相同之处是表现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及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不同之处是朱淑真的作品表现在对爱情追求的看重,但她行动少于思想,林徽因的诗歌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多方面思考,行动多于思想。造成她们女性自我意识不同的成因有三个方面:时代社会的不同、家庭影响以及个人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杜丽娘身边那些代表社会正统意识和正统势力的人以他们各自的方式给予她最大的压迫,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她,使她窒息而死。因为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在当时缺乏现实性,是一种徒然的渴望,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所以注定了一个追求幸福生活女性的悲剧命运。杜丽娘的形象深刻揭示出人性终将突破礼教的束缚,绽放出无限魅力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阿紫是金庸小说中独树一帜的女性形象。她没有道德感,诡诈精灵、心狠手辣。这种性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她所生存的环境。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形象深刻揭示生命个体自身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双重矛盾。表达了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以描写心理见长,他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个对生命意义进行极致追求的偏执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对于爱情的痴狂令无数人动容,她的凄美哀婉令人悲怆不已。  相似文献   

13.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而其表现女性对于自由解放的追求也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从“五四”觉醒的女性到当下“真实”的女人,无不在彷徨而执着中寻求着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然而由于历史沉积的原罪意识使得她们始终不能彻底地解放自己.  相似文献   

15.
白瑜 《神州学人》2002,(3):4-10
生命之所以美丽,因为她始终高扬着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永恒,因为她始终流淌着对人类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美丽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丽而永恒。女人与美丽是天生的孪生姐妹,20多岁的女人需要轻盈愉悦的美,并保护拥有她;而30多岁的女人,则更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才气的发挥;40多岁的女人,更有一种成熟美;50多岁……也有其新的追求,抛开年龄的区别,如果以职业划分,女人们的追求什么呢?记得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时候,我们曾集中地描绘过一群留学回国巾帼的风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用“她们拥有一种美丽”记录了4位留学回国的各行女性;再放眼我们工作的全部,本刊创刊近15年来,不知有多少位可爱的留学女性在我们这里留下她们闪光的足迹。一年一度今又3月,我们用一种几乎是机械、传统而又固执的思维方式,把追寻的目光再次聚焦在留学女性上,我们把今年选题的主旨确立为“多彩的留学女性”,我们把突破点、切入点,放在刚刚公布不久的新当选两院院士上,我们甚至都想到了要用“妇女半边天”来作一篇有关留学女性的文章。但当我们试图从新增两院院士中寻找更多留学女性身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大跌眼镜”──我们未能找到我们期望中那样多的女院士,我们好不容易找到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陈染作为女性作家有着清醒的女性主义意识,她的写作是一种女性写作。为使女性同样浮出历史地表,她揭开了每一个女主人公的面具,展示了自身的抗争史,而这种抗争的女性经验正是来自子集体无意识中健康的女性意识与现存中病态的被扭曲的女性意识所产生的矛盾。由于男权化秩序的统治地位,她只能采用象征手法来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将一群惯于欢场生存的风尘女子放在南京大屠杀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对她们苦难生命体验的表述,揭示出蕴藏在她们体内的巨大的女性救赎力量。在这群女子中,玉墨又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作者对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文中将她生命的挣扎与抗争,直到最后的救赎,一点一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凭借她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敏锐的审美感受,用她精妙的审美表达和灵魂激情吟唱出一个杰出女性心底的生命之歌;在不屈地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张扬个性、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正由于此,在文学史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