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利霞 《教育学术月刊》2007,(1):99-100,116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3.
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要将这句话破译一下,实际上是说,以过去的办法教现在的孩子发生了困难,或现在的孩子不同于过去的孩子了。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同以往了。这说明教师的学生观应该重新审视了。在事物的渐变中,我们往往会习而不察,如若从宏观的时代大变革背景来观察,开拓我们的新视野,则可看出显著的变化。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人,将提供重要根据和出发点。那么现在中小学有哪些变化呢?其中重要变化之一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权威日趋削弱。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成长的时代,是我国走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的年代,是我国人民重新享受人性的自由和思想空前解放的年代,这个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个体的存在和个体意识。在这种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中小学生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的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基本没有动摇。以知识观的演变过程来考察课程观的发展,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种种弊端,并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依托,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什么是学生 ?学生是学习怎样生存的人 ;学生是学习怎样生活的人 ;学生是学习如何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和怎样使生命有意义的人。以这样的学生观观照现存的教育 ,现存的教育需要调整、改革、创新 ,把学生的生存本领、生活质量与生命意义的提升当作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改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野,确立了从实用、社会责任、知识的内在价值、哲学价值、丰富孩子的童年时代等五个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并阐明其基本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课程代价是从课程本体出发把握代价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为课程设置提供一种理性的新视野,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代价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和可控性,课程代价是以课程进步为前提的代价,评估课程代价应采用要素投入的二重性方法。课程代价的观点,对课程设置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习动机已日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将认识观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引入学习动机的研究之中.近些年来国外对认识观的相关研究表明认识观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作用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生态学现状,对优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生态学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绿色"目标的理念、健全多级网络体系、倡导主体的自我教育内容、开拓多元化多触角的教育形式、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等,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生态学现状,对优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生态学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应形成"绿色"目标的理念、健全多级网络体系、倡导主体的自我教育内容、开拓多元化多触角的教育形式、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等,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意识是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在新课题的背景下,教师应突出五种意识,即:参与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程度、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一致性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课程标准直指培养人才的具体目标,围绕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标准来设计,课程实施程度则关注现实情境下践行课程标准的程度,学生学业成绩是学生经过课程学习而掌握知识、能力等方面程度的直接指标。而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程度以及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一致性是对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问题探究。一致性可以理解为课程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即指  相似文献   

16.
17.
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树立崭新的课程资源观。课堂教学是由本、教师、学生及环境构筑的动态生成系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传递与执行教材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资源、利用资源、提升资源和创造资源的过程。限于篇幅,本仅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材、教师、学生,来论述课程资源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之一就是要树立崭新的课程资源观。课堂教学是由文本、教师、学生及环境构筑的动态生成系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传递与执行教材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资源、利用资源、提升资源和创造资源的过程。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材、教师、学生,来论述课程资源的新视野。一、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从而导…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世界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我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与深刻反思并存的时期。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如何解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如何更好把握中国课程与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界争议纷纭而又共同面对的难题,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期望着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能突破目前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