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说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那么立法必善则应成为先于有法可依的首要环节,基于法治国家必先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这一基本的逻辑,追求立法理性应成为当前法制建设中的重点,这一理性又具体表现在立法理念、立法价值、制度规则与立法技术等四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提示了法治应包括良法和法律至上两个要素,并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而主张实行法治。在法治的具体操作方面, 他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中,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不但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治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思路,而且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有形式意义的法治与实质意义的法治之分,形式意义的法治只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实质意义的法治除强调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外,还突出强调所依之法必须为好法。好法必须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权的保护,否则即为坏法。在判断好法、坏法时,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要制定出好法,最根本的是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恶法非法”论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这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立法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法律法规,它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法律质量的提高和法律体系的完备。因此,江泽民强调要提高立法质量,建立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与核心概念,也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的一个法律理想。作为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要在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立法担当着重任。立法的品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治的品格。法律要做到真正地进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人们行为的规则并秩序化,则应该遵循法律可循的原则。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只有处理好礼法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关系并在立法中适度吸纳习惯法,制定出来的法律才具有可循性。  相似文献   

6.
西部法治环境之创建应注意:(1)立法先行,以法治开路;(2)规范政府行为,转换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政府应有所为,更应有所不为;(3)在市场规则,法治规则、WTO规则下进行的西部国企体制改革;(4)改革西部司法体制,保障开发顺利进行;(5)高度重视西部农村法治建设,以法治规范“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2000年《立法法》进行修正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的应然回答。修正后的《立法法》从改善立法工作、促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完善法律工作的事前和事后监督制度等方面入手,以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为依托,致力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为建设法治中国立好章法、定下规矩。由于修正后的《立法法》仍存在立法权限划分不明确、行政立法程序不健全、法律解释制度不自洽、法律保留事项不充分等不足之处,所以,有必要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角度进行审视。对修正后的《立法法》进行再修正则应更符合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设法治中国,要求加强宪法实施,优化立法职权配置,保障行政立法参与,规范行政立法程序,健全法律解释制度,优化法律保留事项,以避免公民权益遭受侵害。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法治环境和法治精神,就无法消除人为的随意性,无法保证理性社会的产生,无形增大社会交易成本,市场主体对于投资也难以形成合理的预期。进而言之。在一个没有合理预期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稳定持续的发展。本文从立法的民主、对法律的崇敬心理、自觉维护法律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着手,对现代法治精神的塑造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法治的成本分析(一)法治的自身成本。法治的自身成本是指立法、司法过程中所要付出的费用或代价,它包括立法和司法成本。1、法治的立法成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首先是良法之治;再次是守法之治。要有良法首先必须立法,而立法须花费一定费用,它包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  相似文献   

10.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是实现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完善教育立法入手,实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立科学、完善、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教育法律体系。为依法治教提供法治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邓小平教育法治思想对于依法治教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教育法治思想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法治,反对人治;重视教育立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教育法制宣传。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一宗典型新闻侵权案例,讨论新闻实务界的队伍建设和新闻立法工作,提出新闻法治亟待深化。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部署中包括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保障.用法治来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意味着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法治对爱国主义教育保障的首要之点就是要建制立规,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法律或法规制度.从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可行性原则出发,要形成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立法体系,以法律法规制度化的形式强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实行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思想、立法依据、法律覆盖范围,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法律角度可分为人治与法治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要经历许多过程,中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快建设法治国家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自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以来,"法治"逐渐成为全社会上下的时髦语,其理论的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的实践也卓有成效。然而,这是法治的幸运也是不幸之处。成为社会的焦点,必然会得到关注并不断发展;但是被关注太多,也许会承载太多,被曲解,庸俗化。基于这种现状,在众多前辈理论的基础上,对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的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框架性的整体思考,还原真实的、完整的法治:完善的法律制度、立法程序法治化、普遍遵守(法律制度绝对权威性),民主、平等、限权。  相似文献   

17.
牛耀堂 《天中学刊》1999,14(4):27-29
建国50年来,我国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基本无法到有法可依的发展过程。回顾这一立法历程,总结教育立法的成功与失误,指出以法治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教育决策管理人员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有关国家政治民主生活的重大问题。章通过对舆论与舆论监督概念,功能的剖析,论述了舆论监督与司法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新闻立法与形成新闻法治的重要性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洁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34-39,72
法治社会主体精神的建构,就是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塑造和完善。因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民意识对法治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既需要在公民的社会意识中确立法和现代法治的原则,更需要公民在对待权利和权力的意识和行为中有理性、辨证、全面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