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同学们作文大都喜欢虚构,认为真实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每天从家里(或寝室)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里,单调得要命,不虚构写什么呀!我不反对虚构。但是,即使是虚构也应该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特别是细节,非从生活中来不可。因为如果细节不真实,即使写的是一件真事,也会透出假来,让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学生生活经历、情感心迹的真实流露,是怀疑、思考和探索的真实记录。即使允许虚构、发挥想象,其目的仍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应等同于  相似文献   

3.
作文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生活中闪烁着五彩光芒的一个细节、一个镜头、一个片段,经过补充、虚构、调整扩展成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现成的事件、完整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写。即使偶尔有。但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细节,虽然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要把它写成作文,还需借助“虚构”——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使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有集中性、典型性、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作文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生活中闪烁着五彩光芒的一个细节、一个镜头、一个片段,经过补充、虚构、调整扩展成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现成的事件、完整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写。即使偶尔有,但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细节,虽然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要把它写成作文,还需借助"虚构"——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使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有集中性、典型性、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作文能否虚构,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赞同者认为虚构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反对者认为虚构不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似乎都有道理。在笔者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虚构。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丰富的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它是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重要途径。谈到虚构,就会有人把它与真实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把记叙文写得形象生动,就要很好地指导细节描写。真实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自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注意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再加以提炼,才能使作文生动形象,提高写记叙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要使学生喜欢作文又能写好,除进行遣词造句、谋篇成章的写作知识教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思考、积累,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作文时,即使题为《一个熟悉的人》,也会感到无话可说。那些勉强写成的,往往概念化,没有人物的形象、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情;或者堆砌词句作图解式的题答;或者把范文上看来的,小说中常见的,生吞活剥地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既提倡真实,又允许虚构。为使文章中心更明确,内容更充实,允许学生将记忆中一些相关或变通可用的材料引发出来,进行必要的想象、加工、完善,适当弥补事实的不足;甚至允许学生在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完全虚构,只要所写作文想象合理,符合艺术真实,就不应当指责。一、虚构并不违背大纲精神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想到的事老老老实实地写下来。”大纲的这些阐述是强调真实的。但是,这里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把记叙文写得形象生动,就要很好地指导细节描写.真实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自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注意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再加以提炼,才能使作文生动形象,提高写记叙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中,“真实”是一个很突出的重要问题,但是如果强调得过火而求“绝对真实”,则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做不到,虽然,生活的真实应该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允许虚构,但是,在写作成品的制作过程,即“物→意→”双重转化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必然受到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艺术的真实首先要求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然而所谓生活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确切定义的概念,写作主体对所谓生活本质的认识,可能普遍受到时代的宏观局限的,即使认识水平很高,其认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而细节的描写因为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产生明显的情感变形,所以,艺术的真实更不可能“绝对真实”。  相似文献   

11.
高朝俊 《新高考》2004,(7):21-22
在议论文、说明文中,所有的材料都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凭空想象,虚构臆造,不能使用道听途说未加核实的材料,也不能用比喻、夸张来构成论据。在记叙文中,一般也要使用真实的材料。有时候,试题提供的是虚拟情景(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年轻人扔掉“诚信”的寓言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选材虽然不一定是“已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如果使用的材料不真实,不准确,那么,文章的观点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写人记事明显的胡编乱造,文章所想传达的思想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包括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散文创作固然以生活真实的题材为根本,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抒实情,但随着纪实文学的相对独立和散文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使散文创作不可能是绝对的真实。散文不能一览无余地复印生活。文学性离不开虚构,虚构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适当的虚构在散文中是允许存在的,散文离不开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学们要想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必须注意广泛积累作文材料。那么怎样积累作文材料呢?大家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一、多看。多看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地看,而是细致地观察。学校生活、家庭及社会生活是同学们作文材料的直接源泉。因此,平时应该留心观察生活。第一,观察人。如学校的老师、同学,家中的爸爸、妈妈,以及社会上所接触到的人。侧重观察他们的外貌和行动。第二,观察事。如发生在学校里的开心事,发生在家里的有趣事,发生在社会上的新鲜事。着重观察事情的经过。第三,观察物。如学校的建筑、设施、花草…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的个性化,就是指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作文,写创新的作文,自主、真实、创新就是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真实,就是说真话,不说假话,适度的夸张、虚构、润色是允许的,但文章应是真实的;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正>上期讲了写出父母在生活中的细节,但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写是写了,但读后还是很平淡。有篇作文《纸条里的爱》,题目已抓到细节,很好。可读后却很失望:原来,发现细节不等于会安排细节。这篇作文说的是,上初中后开始有晚自习,一个人回家,家里空荡荡的,很失落,回忆起上小学时妈妈经常去学校接他的情形。现在妈妈经常加班,他觉得受了冷落。突然感觉有点饿,发现冰箱上贴了纸条,妈妈嘱咐他把可乐鸡翅热一下;去写作业,发现台灯上也贴了纸条,让他不要写得太晚。于是被感动。  相似文献   

16.
选取材料是命题作文准备阶段继审题,立意(确定中心)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众所周知,选材应围绕中心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在这一前提下,选材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取真实的材料 这里所说的真实,与作文中所谈的“虚构”并不是矛盾的。“虚构”不是无中生有,而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如果写盼香港回归的作文,就可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学生生活经历、情感心迹的真实流露,是怀疑、思考和探索的真实记录。即使允许虚构、发挥想象,其目的仍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应等同于说假话。然而反观现实,违背生活真实或社会真实,违背中学生真实:意愿的作文充斥于中学作文教学。一些学生在日常言谈、书信、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而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甚至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意见,却并非真情实感的话,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这种为应付作业与考试而编造的或违背生活真实社会真实,或违背中学生真实意愿的失真作文现象,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写作素材的真实不是生活的实录,写作内容的虚构并非故事情节的编造。恰当地在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之间找到连接的桥梁,是突破当前写作教学困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语言生活化、思维生活化、生活美学化、文本多样化来实现写作核心素养从生活底层显现到艺术创作表层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在《三国志演义》中,作正确解决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辨证关系,通过虚构大量情节和细节来凸现人物性格,准确地描绘了周瑜性格善恶性兼具的复杂性,展示了其独特的性格特点。《三国志演义》存在理想化典型,不存在“绝对化”人物,自然也不存在“类型化”人物。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在一九三四年一月苏共十七次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苏联文艺界的实际情况,郑重地提出了写真实的问题。他说:“写真实!让作家到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用高度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了生活的真实,他就会达到马克思主义”。对作家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就要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那里,单凭普通的观察就能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朽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就能容易地把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