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纸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相似文献   

3.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4.
天天编稿子,天天忙于做“压缩”工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印象:现在的记者和通讯员似乎都喜欢“蒸发面馒头”,写出来的稿件既长又空,很难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洗面筋”粘蝉的日子,总觉得写新闻与“洗面筋”有某些可比之处。  相似文献   

5.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6.
7.
许丽燕 《出版参考》2007,(7X):24-24
在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中,责任编辑更习惯于按照数年不变的栏目组稿、编稿,而后上版刊出。如此多年运行下来,期刊编辑工作更像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记“流水账”,往往是重点选题没有充分展开,而一些可报可不报的选题却频频刊出。  相似文献   

8.
时事新闻对于一张报纸来说.好比每天都有一个送上门的新闻超市,让编辑把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商品留下来。选编时事新闻.通常是根据报纸的类别和版性进行取舍.即便如此,都是同源稿件,也难免会出现“干报一面”的局面。时事新闻要编出水平发出特色.除了运用前移、摘要、删改、综合等常规编辑手段外,重新制作标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时下,有些地方报纸的新闻编辑被戏称为“稿件搬运工”,这是何故?原来,此类新闻编辑安坐电脑旁,每日轻敲键盘,把记者库的稿件,直接调取、搬运到组版库中,记者写的文章是啥样,版面大样上就复制成啥样。编辑业务这项本该是技术性很强的脑力活,演变成搬运稿件的轻松体力活,成了“稿件搬运工”。  相似文献   

10.
周诗泉 《新闻前哨》2004,(11):57-58
政法新闻是报纸版面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工作面的宽泛性和强大的社会关联性受到读者的关注。政法新闻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对于媒体记者来说,一方面乐意到出新闻的政法战线采写新闻稿件,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不好,便会带来方方面面的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同时,编辑也时常面临编排方式不同而导致  相似文献   

11.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12.
报纸编辑,首先应该具有相当强的本位意识,即编辑意识。对来稿做以整理和处理,是编辑责无旁贷的任务。所谓二度创作其实就是编辑对记者稿件的再度升华、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仟意识,敏锐地归结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发表吴海民的文章《“冬天”里我们能做什么?》。 文章指出,不管你认为报纸面临的是严冬还是春天,报纸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报纸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变化不可不察。传媒业格局的变化不可不察。理清思路,矫正方向,明确该做什么,是业界同仁尤其是报社老总要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14.
编辑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为稿件纠错找差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要将各种差错阻挡在见报之前。然而,要想当好报纸的“守门员”.并非简单之事,需要编辑要有一定的“守门基本功”才行.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12,(11):5
随着iPhone5的惊艳亮相,由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新闻采编云处理系统——"苏报云媒"也于9月13日登陆苹果商店。这款全新应用将可在iPhone、iPad等苹果设备上实现新闻采编和发稿的云端处理,让一线记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即时发稿。"苏报云媒"是由苏报集团新媒体公司为报纸和网络采编团队度身打造的即时发稿平台,以iPhone、iPad等高端智能手机和  相似文献   

16.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06年第3期发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范以锦的新说:《我不赞成‘报业寒冬论’》。 范以锦说,如果硬要说“寒冬”,也不过是“倒春寒”,是暂时的。2005年,不少报纸的利润降低,广告收入下滑是现实存在的。但我们应该看到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这是每个办报人都知道的道理。作为能把读者的心留下来的副刊,要将其办好,对一张报纸来说是太重要了。笔者是从1996年走上副刊编辑岗位的,10多年来,如何办好副刊,如何让自己经手的副刊更有特色,一  相似文献   

19.
牛远飞 《青年记者》2010,(18):60-61
我是一名青年记者,进报社才两年多时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写出了一些稿件。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写大题目、抓大事情、找大单位采访,总想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样的稿件往往笼统、概括、浮在表面、大而化之,读者不愿意看,或者看了也没啥反响。  相似文献   

20.
王珂 《新闻爱好者》2012,(17):35-36
当观点表达进入微博时代,微博的即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的传播特点和快餐化、"裂变"化、大众化的传播优势,给报纸评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报纸评论与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优劣,探求报纸评论在微博时代的"突围"之策,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微博融合"、"培养专家型评论员,培育专家学者专栏"、"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三种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