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呢? 一、抓住题眼,把握情感基调 课题是课文的大脑,而课题中的关键词好比课文的眼睛,也就是题眼。如《可爱的草塘》一文,“可爱”一词,生动地描述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草塘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紧紧抓往“可爱”一词让学生充分感知北大荒原来的形…  相似文献   

3.
吴立兴 《湖南教育》2002,(22):25-25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言语经验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朗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呢?首先,要想学生把一篇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攻破字音关。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检查反馈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字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这时的感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是“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其次,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在教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著名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张启政 《青海教育》2007,(11):23-23
一、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传统语文教学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相似文献   

5.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畅、读情(要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  相似文献   

6.
所谓"入情入境"练朗读,一方面指教师引导学生"入境"朗读,合理运用"想象"、"明理"、"激情"等方法让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环境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指教师引导学生"入情"朗读,适时通过"倾听课文范读"、"把握感情基调"、"掌握朗读技巧"等途径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用美妙的声音读出来。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1.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反复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了有感情诵读,因此,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我认为,朗读既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个小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整体把握。有感情朗读,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有感情朗读是  相似文献   

11.
怎样考察一个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是否透彻的理解呢?那么就请他朗读课文吧。如果学生能用恰当的感情将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 ,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真正领悟课文了 ,理由如下。其一 ,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读不出课文内在的情感的。其二 ,没有对字词句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对其中重要的词句含义都领会不清 ,就不可能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朗读。其三 ,每一篇课文就是学生的精读范本 ,没有悟出课文独特的语感 ,对语言的形象、意蕴和情趣毫不知情 ,更谈不上用朗读技巧来增强表达文章的感情 ,即感情…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朗读要读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朗读教学中,学生能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低年级学生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往往把握不住,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以前教高年级时,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要求学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3.
胡平 《成才之路》2012,(2):73-73
正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朗读做了明确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14.
付瑜 《河北教育》2010,(9):38-38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朗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语言、多媒体、背景音乐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和景中,启迪他们的想象,指导他们准确把握文本深层的含义,深度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做到情自心发,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朗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没借到,最后又长出了新尾巴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这是课文重点 )。而课文的第三、四、五段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形式,如果每一段都平均使用气力去讲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学时我着重在朗读上下了功夫,在读中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一、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来朗读   全文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要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训练,诸如指导学生把握课文情感基调,指导朗读的方法,进行课外朗读训练等。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张永贤 《考试周刊》2014,(34):61-61
<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一、准确把握读音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汉字夹拼音,以及纯拼音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感情它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生发的,而朗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开始时通过有感情的范读,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轻松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