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形势是指"能力立意"。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追求教学艺术,关注教育情境,致力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体的探究行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构建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感悟、体验中获得历史知识,适应高考“能力立意”浩荡潮流。  相似文献   

2.
鞠瑞利 《现代教学》2014,(12):31-32
适切的心理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其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有助于提高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成效。心理辅导课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3.
王小龙 《考试周刊》2011,(87):138-139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通过体验式学习,力图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充分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让学生体验这一重点,这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知教学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以灌输学生知识为目的的方法,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教学模式,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要求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带着体验感悟.  相似文献   

6.
刘洪刚 《教师》2011,(10):33-3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的情感。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呢?在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艺术的过程中,笔者感受颇深。根据于老师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7.
王丽娟 《甘肃教育》2009,(21):62-62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学习对象的特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更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研究的就是自己身边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鹏 《现代语文》2013,(10):123-124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感悟和表达重视,尊重和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清琦 《辅导员》2009,(10):8-9
新课程改革方案更加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完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促进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政治教学尤其强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伴以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种种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华盛顿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对学生而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感悟、积累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感悟的过程.现以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体验与感悟中学习.  相似文献   

11.
刘丹 《成才之路》2010,(29):78-78
新的《课标》指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显然,新形势下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有体验、感悟、建构的学习经历,除了实现知识的传承,还要强调能力发展,积极的情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间的思维、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在读、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也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也写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多次对"体验"一词加以反复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重心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由地让我们把眼光看得更深更远:由原本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过程很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对学习过程愉悦的体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体验学习”已成为时下课改中最为激动人心、最时尚的乐章。那么传承至今的教育名言是否…  相似文献   

16.
赵晖 《现代语文》2010,(4):54-56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和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共同尊重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相似文献   

17.
詹志英 《中学文科》2009,(16):40-41
情感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语文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要重视感悟和语感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吴兆雄 《基础教育参考》2011,(6):33+62-33,62
新课程的物理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物理的内涵,进而养成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真正建立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得物理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知识建立的这一过程,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在全面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们转化为教学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感悟方法,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20.
薛永生 《考试周刊》2013,(59):39-40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何为"有效",主要是指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新的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丰富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