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定位由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成为当前必然选择。课程衔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是最为关键的,但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创新中高职衔接思维,完善中高职衔接制度,打通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促使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课程实现无缝衔接,实现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原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存在重复、断层等现象的高职培养方案,本课题通过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随着百万扩招工程的推进,招生规模扩大和生源结构多元化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也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但现阶段中高职衔接存在诸多问题:社会普遍缺乏认同,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以教育“定位论”为主导,衔接断层脱节明显;职业特征体现不够,专业对接不够精准。为此,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以“课程”为核心衔接基点,促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建设;以职业精准导向为衔接基础,重构中高职专业对接,从而加快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衔接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实践过程中,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整体优化,探索不同的优化路径。我校积极探索的三种中高职衔接,其课程衔接也各具特点。在"岗位导向,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职课程(中职校)→高职基础辅修课程(中职校)→高职专业课程(高职校)"的课程融通以及"对接国外职业能力标准"的五年一贯制课程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从课程观的角度关注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程。为此探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内涵与特点,从其结构体系模式化运行和机制化运行方式的视角,通过不同的逻辑层面,分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以及保障课程体系模式运行的制度建设。以此凸显影响中高职有效实体衔接中本质要素,促进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相似文献   

7.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全面统筹及有效衔接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移学历层次、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从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出发,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企业三方为育人主体,统筹制定中、高职衔接一致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订单前置、能力递进、学历提升"、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并重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中、高职院校三方参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衔接 教学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要求。要搞好教学衔接,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从中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多类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即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乃至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解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只到专科层次的“断头”教育,同时也是落实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之一。其次,中、高职教育在教学定位上要分别做到:专业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习、生产实…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两不对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借鉴国外经验,结舍我国当前实际,逐步摸索中、高职课程相互贯通的衔接模式,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依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调研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迁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开滦技师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从行业需求入手,对就业岗位分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倒推中职的职业能力目标,形成目标明确、定位层次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职业岗位由初级、中级到高级"专业教学标准,实现教育连续性,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招贴设计课程有效融合,就要强调思政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亲和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通过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贴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对影响“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贴设计课程的因素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招帖设计课程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特征,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地位的不确定性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影响,使得相应的课程论定位处于比较灰色的地带。为此,应以专业思维来研究高职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专业课程论作为高职教育课程论的学科定位,并着重研究专业课程论的概念、范畴、研究定位、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孟丽娟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44-45,57
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的英语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业导向基于任务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模式,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任务活动实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意义的高效有机融合,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职业教育视域中,专业论与普通论两种课程理念形成鲜明对峙与冲突。这两种课程理念分别受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质性规定,并在课程实践中表征为相互冲突,其表层冲突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其深层冲突则表现为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异化。为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融合,应树立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调和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职业性与教育性价值取向,构建专业论和普通论相融合的课程行动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但现行的对口升学考试、五年一贯制、自主招生、注册制入学等制度设计,均着眼于解决中职或高职的生源问题,具有明显局限性。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及人自身发展需要,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重新认识、规划和设计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7.
吴言明 《高教论坛》2014,(2):108-111,126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是全国示范性高职建设中涌现的重要思潮。本文描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潮的形成过程,从多元智力理论、知识类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理论等经典理论视角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教育思潮的理论意蕴进行了阐释,并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行动要领进行了探讨,探明了高职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课程运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模式、高职课程的教学哲学与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即在教学中实现学习过程与将来工作过程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师与学生多重角色一体化。对于高职国际金融实务课程而言,基于“工学结合、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与运行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健 《职教通讯》2020,(1):98-106
美国综合高中制度以其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个性化的选课机制和全人培养的教育思想,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推崇和学习仿效。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必须研究具有全局性和实质性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思路。一方面,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实施专业化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在普通高中设置“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形成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分”“合”结合的教育体制,实现比美国综合高中单轨制更有效的教育民主与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