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谏太宗十思疏》是古代奏疏的经典之作。课堂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单元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沿着“诵文本—析谏术—启智思”的路径展开学习活动:因声求气,感知整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援史析文,体悟古代士人劝谏艺术背后的良苦用心;联读启思,借鉴明君贤臣面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并产生智慧的“火花”呢?我觉得“读”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最好途径。张志公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求悟,有助于让学生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感悟文本的魅力。以趣激学,初触文本。良好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了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文本,我在教学《贺年片》(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环节的学习生字新词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希望”和“祝愿”两个词造句。执教这课时,恰好临近元旦,学生通过练习,把新年的祝福送给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材料首先是语文教材,即文本。这表明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立足文本。小语专家崔峦提出:改革阅读教学,建议抓住的一个关键词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必须回归文本,引领学生走近、亲近、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4.
阅读中的潜心会文,是一个交织着“读与思”的心智历程,即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与思相辅相成,彼此共进。阅读教学亦复如是,潜心会文让学生静静地置身于文本,在读与思中开启心智。  相似文献   

5.
“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怎样才能觅得解读文本的“金钥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托尔斯泰说:“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的确,优秀的文本在艺术构思、情感抒发、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这一点”,“这一点”可以是文本构思的“原点”,可以是文本情感的“交点”,也可以是文本思想的“节点”,还可以是文本语言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一、吃透文本。夯实基础课文是最佳的范文。教师要做到“精讲”。首先需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走进作者的心灵。读书就是读自己,用心与作者进行对话,以产生共鸣。身为教师,我们只有悟透教材,方能得心应手地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激活思维,进而达到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而合一,共为文本喜而乐,忧而愁,悲而哀,憎而恨,达到三者互动,激活文本!  相似文献   

7.
石戈 《英语教师》2023,(18):14-18
阐述“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从编者、文本、学生三个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视角解读,联系单元话题,捕捉显隐双线;从文本视角解读,分析文本特点,设问启发思维;从学生视角解读,立足学情,创设读写情境。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的课文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Images为例,阐述如何基于三个视角的文本解读,设计“读思言”学习活动。提出在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见文见人、通读超文本微文本、搭建读写桥梁。  相似文献   

8.
廖健 《江西教育》2009,(11):24-25
阅读教学中的潜心会文,是一个交织着“读与思”的心智历程,即在读中静思,在思中静读,读与思相辅相成、携手共进。潜心会文让学生静静地置身于文本之中,在读与思中开启心智。然而,当下的阅读课堂似乎更加关注“动”——放声朗读,激情诵读,互动对话,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9.
阅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行走,在文本中踏踏实实地走上几个来回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那么,如何做到“有效阅读、读得有效”却是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不揣浅陋总结如下“六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文本解读——读懂“这一篇”,二是获取知识——理解“这一类”文本的某些共性特点。获取知识,不是仅把这些知识“记住”,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不要把文本解读的结论和相关知识,直接或变相直接地“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文本解读、知识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展开充分的思維活动。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挖掘思维训练的资源、设计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常用策略有6种:提要、比较、分类、追问、质疑、辩论。  相似文献   

11.
外国哲理散文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数量极少,又因其兼具感性与知性而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在《鸟啼》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隔”、学生经验与作家经验之“隔”,我们从聆听现实中的鸟啼入手,再通过“听与感”“思与悟”“分享与体悟”等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打开文本的褶皱,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家的文笔与情思.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是近年来语文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重视对文本的微观细读,探讨文本解读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沉人到语言的意义世界,强调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感悟,有“自我之思”,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教参。正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路架进课堂,电教媒体已经在阅读教学中显示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引“趣”、激“情”、促“思”、催“创”,为学生构筑一个化解认知难点,深化情感活动,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人足创造之人”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4.
“诵读”最早出现于《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它原本的意思是指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 “诵读”的意义不再是单纯地发出声音朗读,而是指高声地朗读喜欢的文章。而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诵读内容包括教材中的文章、文学经典,以及自己喜欢的文本,需要熟读,强调遍数,同时在诵读前需要精思,理解文本内容,诵读时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投入,“诵读”不仅仅能通过个人或小组式的活动表演给别人看的,更是对文本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单元整体作业是围绕一个单元主题设计的系列性作业。在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时,尝试运用“三扣”策略:扣人文主题、扣语文要素、扣文本差异,结合单元要素整体把握;“三立”策略:立基础知识、立拓展材料、立探究意识,基于学情实行分层指导;“三思”策略:思学生经历、思热点话题、思多元组合,联系生活增强实践体验。  相似文献   

16.
游小璐 《教师》2023,(8):51-53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但初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浅教”和“浅学”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初中生在文本阅读中深入思考不足,进而影响到其阅读学习效果。文章介绍了“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内涵,明确了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即启发性、支持性、灵活性原则,探讨了基于“读思言”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教师做好教学规划,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取文本信息,发展深度思维,实现知识内化,从而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7.
每当作文本一发到全班学生的手中,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作文本,细细地品读文中的评语。他们在读中或笑、或思、或改……学生们都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喜欢我的作文了,我也更喜爱写作文啦!”  相似文献   

18.
<正>一、“情·思”视域下的文本解读(一)“情·思”视域下的单元语境语篇链本单元的“情·思”英语教学在“人与自然”主题引领下,围绕“We love animals”这一话题展开,涉及四个“情·思”语境,包含两组对话语篇、一个阅读启蒙语篇和一个配图故事语篇。“情·思”语境一是Wu Binbin、Mike、Sarah借助手影和声音,体验模仿动物的快乐。该“情·思”语境旨在让学生走近动物,感知动物的可爱,回味动物为生活增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文学研究不应脱离文本,这本是个常识问题。但近年来,一些有悖于这一常识的诸多现象令人不安。其表现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不读文本。如在当下的一些作品研讨会或读书会上,一些发言者侃侃而谈,但其内容与文本毫无关联甚至离题万里。二是不求甚解。宋代朱熹说读书要“熟读而精思”,其中“熟读”即是对文本的熟稔,是“精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对作品的解读也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更遑论一般的读者了,可以想见这种研究有多少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海子的诗歌思想与尼采较为相似,他以生命哲学及存在论哲学为基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则可透视海子的精神实质。因此,将海子与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尼采进行对比分析,在“诗与思”“、灵与肉”的对立与和解中剖析两人思想的相通点,进而对海子的思想发微,可理想地探索海子的内在矛盾,“从内向外”地解释海子之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