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一,关于《六国论》的中心论点。   由于《六国论》全篇对宋未着一字,而“六国”二字则始末点明,处处紧扣,故极容易把它误解为专论六国破灭原因的史论。教材“预习提示”将该文断为“史论”,不能不说也是由这一错觉导致的。既为“史论”,难怪乎“首句破题”之类识见广为流传,以致已丢弃“史论”之说的教参,还在沿用“史论”的分析法,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一段里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其实,若承认该文的文体不是史论,而是针砭时弊的杂论,那就不至于将处在前导地位的论史部分的某一句话定为以讽今为主旨的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先生在《废墟》一文中抒写了自己对废墟的深刻感悟:内容上“废墟是进化的长链”,而形式上废墟具有美。并提出对废墟应取的态度,以此批评中国人的大团圆心理。也许我对本文只有肤浅的理解,但也不妨说说我心中的“废墟”。悠悠岁月中,人类曾创造过多少灿烂的文明,它们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5.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  相似文献   

6.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题记(引自余秋雨《废墟》) 一读《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集》A 卷,其中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只菜鸭,不愿像同伴们一样任人宰割,于是攻电脑,学外语……终成鸭界之大哲人。可是最终,它仍旧与其他的鸭子一起被送往屠宰场。它不禁以圣贤之名大声抗议:我不该死!屠户回答:菜鸭的命运就是如此——鸭就是鸭。人就是人。凭你是千古一帝还是万世先哲,有一种命运我们终究逃不脱。上帝说:你生于尘土,终将归于尘土——好比那只鸭。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在尘世间朝朝暮暮,忙忙碌碌,寻寻觅觅,欢欢喜喜而又戚戚泣泣呢?  相似文献   

7.
刘福新 《语文天地》2012,(18):31-32
读《岳阳楼记》,人们会赞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称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但很少有人欣赏其中的规劝艺术。《岳阳楼记》中的规劝艺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选择恰当的时机规劝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不然很难达到规劝的目的和效果。范仲淹规劝滕子京,选在他"重修岳阳楼"并"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时侯,非常恰当。《过庭录》中的《范文正规滕子京》云:滕子京谪巴陵郡,愤郁见于颜色,仲淹正患无隙劝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果报故事不能简单地以宣扬封建迷信视之,它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包含着劝善惩恶的积极内涵,由最初的自神其教转变成为作者弘扬和阐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形象化文本。同时,因果报应不仅成为故事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小说的一种情节结构模式,在小说叙事方面起到了结构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现代著名女作家。《笑》原载于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早出现的美文。  相似文献   

11.
喻劲梅 《海外英语》2011,(2):213-214
早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一百多年前,霍桑就在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红字》中,探索了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了男权的清教社会里女性和自然资源遭受压迫和掠夺﹑科学技术被利用来控制和占有自然的悲剧,阐释了作者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理想,表现出了与生态女性主义同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杰作,也是现代诗化小说集大成者。全书运用多个有浓重抒情意味的意象和似断实续的叙事方式营造出诗意盎然的效果。本文拟探讨读者的诗意追寻过程,并分析《边城》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冷抒情:“喜”不狂,“悲”不惨 归有光(1506--1571)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该文写日常之琐事,抒一己之喜悲,四五百年后,犹能摇人心旌,传诵不绝,何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写“喜”也,不成狂态,无张扬之欣喜;其言“悲’也,不见惨象,无顿足之怨怼。作者抒发情感,冷静从容,内敛含蓄,理性沉稳,极有节制,此即笔者所说的“冷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所选的《篱笆那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形式短小,全文仅9行,64字。语言简朴,意思好像十分浅近、透明,但诗的绕有兴味的开放式的结尾,无疑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和某种解释的暗示。那么,到底应怎样读解这首小诗呢?在此,笔者试图依照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从文学、哲学及美学三个认识层面来对文本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对作品的内涵和主旨的进一步认识。一、文学层面的读解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第一步是形象感知、想象。在审美感知中,读者是以审美直觉去观照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结构等因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把他自作自藏的旧体诗总称为《槐聚诗存》。1995年出版的这一本诗集虽然也叫《槐聚诗存》,但却不是它的全部,集外的《生日》写于1935年,是青年钱钟书发奋自励的一首好诗,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诗人的思想和情怀,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诗钱钟书其他作品很难得到的。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把他自作自藏的旧体诗总称为《槐聚诗存》。1995年出版的这一本诗集虽然也叫《槐聚诗存》,但却不是它的全部。集外的《生日》写于1935年,是青年钱钟书发奋自励的一首好诗。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诗人的思想和情怀,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读钱钟书其他作品很难得到的。  相似文献   

17.
1、把作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标志的现代大学与作为官僚公司的当代大学区别开来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我们观察一个重要的现象。"一流"正在迅速成为大学的口号,而且想要理解当代大学,需要反思一下追求一流意味着或不意味着什么。[p20]一流要我们认识到,大学不只是像一个企业;它就是一个企业。一流大学的学生不只是像顾客;  相似文献   

18.
当今大部分中学生阅读时间有限,又局限于一般的阅读方法,常常漫无目的地去书海里乱扑腾。因此,选择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此谈谈几种最主要、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供广大中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谈及“废墟”的文章不少,而像余秋雨的《废墟》那样思考深刻、内蕴丰富的却不多。它很有嚼头,但要真正嚼透,怕不是很容易。本文避重就轻,只就《废墟》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艺术谈点肤浅认识。先说结构。《废墟》采用的结构方式并不特别,就是“总分式”罢了,不过,这“总分式”用得似乎有点特别——“大总分”里套着“小总分”,“大分”对应并演绎“小分”。这篇谈“废墟”不“废”的文章共四章,第一章写寄情废墟,是“总”;二、三、四章写废墟价值,是“分”。这就是所谓“大总分”。文章的入题部分是“大总”,采用的也是总分式。作为本章乃至全文…  相似文献   

20.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