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岛 《世界文化》2004,(1):45-46
威士忌:苏格兰生命之水。一说起威士忌,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具有各式各样独特滋味和香味的琥珀色液体,它是苏格兰人引以为自豪的特产。苏格兰人称他们心爱的威士忌为“生命之水”,其金黄色泽被誉为“太阳的光芒”。英国人讲究餐前和餐后喝威士忌,席间则以葡萄酒佐餐。他们认为:品尝威士忌一定得专心致志,因此绝不能边吃边喝,要一口一口慢慢品尝享受,这样才能喝出威士忌的真正味道。  相似文献   

2.
牛仔是19世纪60-80年代美国西部“畜牧王国”的伴随物。牛仔不仅为美国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对美国化和精神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牛仔这一独特形象还衍生了“牛仔化”。牛仔化涉及的方面很广,已在衣食住行、精神化等许多方面深入到现代美国人的生活中。而牛仔的服饰已演化成美国的民族服装;牛仔的幽默语言也融入现代美国人的日常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7,(1)
正一在史前的传说时代,古希腊人造出了葡萄酒,并尊奉狄奥尼索斯为酒神,酒神教会人类制酒的秘诀。高卢人和葡萄牙人造出了啤酒,他们的酒神是苏塞鲁斯。龙舌兰酒是中美洲神圣的饮品,他们尊奉的神是女神玛雅胡尔的儿子。这些文化或进入神话传说,或被雕刻在古老的神庙里,或进入传统史诗和歌曲,一代代流传下来,并被人们虔诚地纪念着。我们不妨对中国酒文化中的"仪狄造酒"进行剖析:中国的酒神就是仪狄。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奥斯卡奖好像没有以往有意思了。对于美国人来说,奥斯卡奖最有嚼头的时候是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时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既有挑战传统观念的《午夜牛郎》、《飞越疯人院》和《安妮·霍尔》,反思越战的《猎鹿人》;也有最能体现美国主流文化精神的《洛奇》和代表美国商业影片最高水平的《教父》。可以说,当时的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文化,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但是,对于中国电影爱好者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奥斯卡奖评选,无疑是难以抹去的记忆。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人们重新接触外国电影作品,奥斯卡奖评选自然成为电…  相似文献   

5.
<正>唐·德里罗(1936—)是美国享有崇高声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代表作《白噪音》(1985)被研究者马克·奥斯蒂恩定义为一部“美国死亡之书”,它真实地反映了美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探讨死亡之于美国人的意义。德里罗凭借该书获得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以美国中部的小城镇——铁匠镇以及坐落在该镇上的“山上学院”为背景,展现了以教授杰克·格拉迪尼的家庭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旧金山,是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拥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资源,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丰富的人资源中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8.
精神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薛保勤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它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准确的反曜了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的典型特征。人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这大约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生存的动物,那只算作...  相似文献   

9.
《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的特别意义,在于该展集中地展示了世界古文明玛雅文化的独特,同时展现玛雅文化的美学观和人生观,勾勒玛雅文明的精神世界。显然,玛雅人追求美的精神和现代人相距并不遥远。举办该展的宗旨是希望参观者能够达成共识:我们都是地球的生物,是相同的人类;同时,因为各自代表的多元文化,彼此又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和墨西...  相似文献   

10.
秋染纽英伦     
沈铁 《世界文化》2008,(10):32-33
纽英伦的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因为它的红叶而美丽。每年到了9月中旬,美国东北部纽英伦地区的天气预报,除了报告天气以外,就开始多了一项内容——每天预报该地区红叶变化的程度以及最佳观赏的地区;到了此时,美国人说“Seefoliage”,也变成了特指看红叶。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以《第22条军规》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把所谓“绞架下的幽默”这一创作观念与艺术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海勒出身贫寒,二战期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某部服役,是一名轰炸机投弹手。驾驶着战斗机穿梭于战火密集的领空,海勒可谓离上帝很近;而生命的朝不保夕,又使得上帝的存在虚无飘渺。战争是什么?它让素不相识的人自相残杀,人的生命与价值在爱国、荣耀、博爱的堂而皇之下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这恰恰是人类生存状态与处境的永恒悖论。正是对战争的切身体验与感悟,形成了海勒及他笔下人物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一带的人是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一早一晚有水浴的习惯,其次,日本人也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爱洗澡的民族了。这种不厌其“繁”地洗澡的习惯,和日本国土处于温湿的季节风地带不无关系。元禄年间打破日本的锁国状态、初次来到日本的美国提督柏利,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日本人认为洗澡可以使人精神爽快,日本人还认为在澡堂随着出汗就能使身体解除疲劳。”对日本人来说,沐浴不单是保持皮肤洁净,也是消除疲劳、提高精神境界的办法;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是一种净化精神的手段。人们都可以看到,在日本即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其化的影响力也自然非他国所能匹敌。好莱坞大片之风靡全球便是例证之一。然而我们了解的美国化通常仅是美国的大众传媒化和意识形态化,最能代表美国人生存状态的日常生活化则由于地域的阻隔而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晓。我利用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访问的机会,有意识的体验真正民间性的美国化,尽可能的沉浸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遂有了这篇美国日常生活化四题。  相似文献   

14.
潘岳 《世界文化》2009,(5):16-17
曾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流行歌曲是可口可乐,甜美可口,却平淡无奇;古典音乐犹如白兰地,高雅醇厚,回味悠长;摇滚乐是烈洒,气势逼人;乡谣如龙舌兰,风味别致。而蓝调——也就是布鲁斯音乐,则好比是威士忌,沧桑醇美,风味万千。而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蓝调摇滚吉他大师埃里克·克莱普顿酿制的这杯威士忌,凝聚了他一生的沧桑岁月,韵味悠长,别具风情。  相似文献   

15.
戏剧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始自原始舞蹈,与古代人的宗教仪式密切相关。中国戏剧源于傩祭和蜡祭,古代巫文化和傩文化是孕育我国戏剧的母体。希腊戏剧直源于酒神祭祀,与西方神文化有关。戏剧的雏型蕴含着文化因子,是原始文化的再现和象征。 戏剧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威拉&#183;凯瑟是美国20世纪初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将近,+年的写作生涯中她著作丰富,共有-,本中长篇小说和,本短篇小说集。1873年,凯瑟出生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温彻斯特附近的后溪谷,那是一个长满绿草的地方。9 岁时,她随父母迁居到内布拉斯加州红云镇附近的农场。凯瑟曾对一位访问者谈到自己初到农场的感受:“当我们向它驶近时,我觉得来到了世界的边缘。”凯瑟的第一个家安扎在分水岭上。小说《我的安冬尼亚》中的大多数人物都取材于这里。一年后,她的父母又把家从农场迁到红云镇。这里虽只是一个有着*1++人的小镇,但也是个繁华地带,每天都有八列满载乘客的火车奔驰而过。红云镇的人在凯瑟的生活与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激发凯瑟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在美国,没有任何一个像红云镇那样的小镇经常被作家描写到小说里去。它是《哦,拓荒者们2 》中的汉诺威镇,《云雀之歌》中的蘑菇镇,《我的安东尼亚》中的黑鹰镇,《我们中间的一个》中的弗兰克福镇,《一个沉沦的妇女》中的甜水镇。凯瑟原想当一名医生。在红云镇,她与两位医生成了好朋友,他们在需要人手的时候总是让凯瑟帮忙。凯瑟也因此学会了一些医术,她不仅敢于解剖死猫,还曾治愈一些小动物,这让当地人惊...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人交际中的微笑王人法微笑在交际行为中起着明显的作用,是交际中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说法是: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是爱微笑的民族;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的人是不爱微笑的民族。按照大多数外国人的看法,虽然俄罗斯人富有同情心,善良和好客...  相似文献   

18.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精神的层面看,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弱化,正在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之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觉醒,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内心渴求。这一变化当然也反映到了知识界的动向之中。对这些动向的分析表明,在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向真正的精神生活的转折既是必然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20.
柯玲  石成 《滇中文化》2000,(1):49-49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汉代班固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是积少成多,功到自然成的普遍规律,更指人做事要有恒心。滴水穿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常提示自己,启发他人的名言,是因为它具有极生动和广泛意义的象征性,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带规律性的行为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