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陆光华 《物理教师》2022,(7):23-25+30
文章基于初中、高中教材分析并结合学生学情提出突破本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实践路径,同时对学生暴露出的“力的示意图”的错误作反思.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三维核心能力”是指学会学习的学习力、胜任职业的技能力和固本培元的素养力。其中,学习力是立身之本、技能力是立业之本、素养力是立世之本。职业教育“三维核心能力”具有三方面价值:砥砺学习、赋能发展;立世生存、强技出彩;立德铸魂、固本培元。需要通过“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学”“赋能学生思考,让学生善思”培养学生的核心学习力,通过“创生真实环境”“让学生过度学习训练”“坚持知行合一、技智融合赋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力,通过“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重视‘三全’育人生态格局建构”培养学生固本培元的素养力。  相似文献   

3.
1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学生在求解悬绳所受拉力中将力的平行四边形和长度的平行四边形混淆的问题,以一道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得出“绳长力小,绳短力大”的结论。这将有益于教师在静力学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易错点.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5.
教材、教辅等学习资料为学生直接获得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带来了便利,也导致了探究实验演变成验证实验,甚至“说实验”“讲实验”。针对此问题,以教科版“力的合成”为例,探究教师应如何设计物理实验课,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粤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中“力的分解”一节为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融入STSE教育理念,运用多样化的多媒体资源、生动活泼的演示实验、DIS探究实验和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情境间的逻辑演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
吴秋芳 《物理教师》2001,22(10):24-24
以往在进行“力的合成”的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中.需多次标度力和测量角度.我们设计的“力的合成用图”兼有刻度尺和量角器的功能,在力的合成类实验中,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准确率.也能用于其它矢量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浮力》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一章不仅涉及到浮力的概念,而且还跟前面学过的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还没有形成知识结构框架,所以在学习《浮力》这章时,许多学生感到问题变化多,理不清思路,解题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本章的内容呢?一、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概念时应注意以下5点: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2“.浸在”的含义。“浸在”应包括完全浸入时的“浸没”和部分浸入时的…  相似文献   

9.
李爱侠 《教师》2020,(13):75-76
只有成为善于发现问题、建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和反思问题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在问题化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在发现、解决、产生问题交织并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实现了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正是“带着‘问题意识’学习”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胡旭 《中学理科》2006,(9):34-34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这一概念时,学生总是把力和力气混为一谈,认为力就是力气,或力气大,力就大,力是由一个物体产生的等等,很难接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借助实验,因为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分明”。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实验和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姜立东 《物理教师》2007,28(4):8-9,12
这节课是“相互作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处理方法”比较困难的一节,难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力的效果”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问题;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强,故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难点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中理科班政治课作为非高考科目,现已成为令学生厌烦、令教师头疼的课程,缺乏生机与活力,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共鸣力”、“探究力”和“实践力”入手,重点阐述理科政治课在“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困境下如何焕发生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博 《江西教育》2023,(19):60-61
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触发器”;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学习毅力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双减”时代数学教学的必然诉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  相似文献   

14.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人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理解功的定义时,应当注意把“受力质点的位移”与“施力点在受力物体上的转移”、“纯几何着力点的位置变化”相区别,功的定义中“力的作用点的位移”是指“受力质点的位移。”  相似文献   

16.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施另外两个目标的基础,它明确了“学什么”,提出了“学会”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体现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和建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明确了“怎样学”,追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关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建立“倍”的概念,就必须先从丰富的直观材料中抽象出模型。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倍”,再结合画图、操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期望课堂教学能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密度、提高学生的体验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练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分层次教学”在职业中学更为适用。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都是被其他高级中学筛选下来的学生,他们中不排除优秀的学生,但总体上来讲,我们教师要面临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等现象。因此,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帮助。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更要付与爱心、真心、微笑、鼓励。“分层次教学”能弥补传统的教学形式的一些不足,改变职业中学英语教学滞后的现象,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姜立东 《云南教育》2007,(7Z):24-26
1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相互作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处理方法”比较困难的一节,难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力的效果”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问题;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强,故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难点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