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生源质量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招到足够的优质生源是学校招生工作的使命。首先从专业设置、地理位置、就业前景、招生宣传、招生政策五个方面探究高职招生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招生模式、专业选考、志愿填报以及录取规则等方面研究新高考改革给高职招生录取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最后从差异化人才培养、“以专业为中心”的招生宣传策略、符合院校校本特色的选考科目、科学规划录取批次和招生计划以及提升考生选择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多个维度来研究高职生源质量提升的具体应对策略,为高职院校在新高考改革的变局中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浙江、上海相继公布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投档录取方案,两地30多万名考生将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首批高中毕业生,按照改革后的方案参加2017夏的"新高考"。按照国家改革规划,新高考采取必考科目加选考科目的"3+3"模式,同时高校的不同专业也有权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考制度面临着高校招生自主权难以落实、考生专业性向未受重视、一次考试机会偶然性大等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过度统一的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充分尊重考生不同学科能力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高校不同专业的选拔要求。在高考的统一框架下,考试科目设置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国家统一设定必考科目和各科目权重范围,由高校自主设置各专业的选考科目和各科目具体权重,由考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和相应专业。将原始分数线性转换之后,依据各科目权重合成各专业总分。高校依据各专业的总分顺序和考生的志愿顺序录取新生。高考改革的关键是,坚持高考统一性和差异性相平衡原则,通过高考科目设置和权重设置,测量考生的专业性向,使考生根据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身专业性向的专业,高校按照专业特点录取相应专业性向的考生。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选考科目的设置是一项重要举措,备受各界关注。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高考选考改革,我们梳理新高考考试改革的相关政策,分析新高考选考政策的制度优势,从合格考分数利用、等级考试分数转换、等级考科目成绩之间的可比性、"一年多考"分数计算以及分数合成等方面,探讨选考科目的分数计算与合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此,参考测量学理论与美、英、法、澳等国家的相关经验,提出可以通过建立能力水平通用量尺以及优化分数合成方法和招生方案,对新高考选考科目分数合成与计算的方法进行改进。具体做法是建立能力水平通用量尺,借助合格考预测考生总体在等级考科目上的成绩分布,借助高考必考科目校正等级考科目成绩;通过采用加权相加的方式计算总成绩,采用连续栏栅的方式进行招生录取,以达到优化分数合成方法和招生方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提出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机制的要求,但是在基于科类限制的总分投档录取模式下较难实现。为落实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目标,必须突破科类制约,建立新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以云南省艺术类招生多科类兼报的实践为基础,构建优先队列平行志愿投档模型。该模型突破科类制约和总分束缚,遵循群体分数优先和个人志愿优先的投档原则,高校可自由设定考生成绩项要求和不同科目的权重要求,有利于增加学生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提出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机制的要求,但是在基于科类限制的总分投档录取模式下较难实现。为落实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目标,必须突破科类制约,建立新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以云南省艺术类招生多科类兼报的实践为基础,构建优先队列平行志愿投档模型。该模型突破科类制约和总分束缚,遵循群体分数优先和个人志愿优先的投档原则,高校可自由设定考生成绩项要求和不同科目的权重要求,有利于增加学生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于2019年启动第三批高考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高校招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益凸显.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践为例,分析江苏高校面对新高考改革识变、应变、求变的对策,揭示高校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自主权扩大的同时,也将面临生源质量分化、专业建设危机、教学管理挑战.提出高校改革与应对的举措:科学设置选考科目、动态调整招生专业、不断优化招生录取方案;变革招生制度、凝聚专业特色、重组教学管理资源、贯穿生涯规划理念等.  相似文献   

8.
按照我省公布的《高考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21年起,我省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依据统一高考(以下简称"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选考(以下简称"选考")科目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招生录取。考生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选考科目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等6科。  相似文献   

9.
杨倩 《中国高教研究》2022,(2):29-34+41
公平、适切与卓越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三大价值目标。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弃考物理来增加大学入学机会,导致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对个体未来职业发展与国家科技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利用相关数据探讨弃考物理是否有助于提升入学机会,发现选考理科科目的入学机会均高于选考文科科目,其中尤以物理的机会最高。同时,低学业成绩、农村、薄弱学校的学生以及女生对理科的逃避将会加重他们在入学机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因此,高考科目改革应注重动态、量化考察不同群体学生的选考科目偏好以及高等教育机会分化状况,并通过建立系统的高中学校升学指导机制、加强高校招生改革等促进学生理性选择高考科目,推进高考改革三大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考试研究》2022,(2):54-61
对新一轮高考改革三批试点省份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省份在“选考科目组合构成”“志愿填报录取方式”“科目考试机会供给”方面的差异特征,发现各省市相应举措中既有符合改革预设目标的理想选择,也有应对改革现实困境的个性选择。在分析差异特征对不同省份产生的“科目选考人数恐进一步下降”“招生专业趋同性增强”“学生非两考科目学习基础薄弱”等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高考改革未来“优化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设置”“构建高中生涯发展促进体系”“改进两考科目考试组织工作”等政策优化路径建议,为后续改革省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传宗 《中国考试》2024,(1):62-71+93
专业兴趣是衡量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基于第3批高考改革省份高校3万余份学生调查数据,考察高考改革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高考生源大学生专业兴趣显著高于传统高考生源大学生,专业匹配度在其中发挥关键的中介作用,新高考生源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在专业类别、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等方面存在群体差异。可通过完善生涯教育体系、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  相似文献   

12.
赵江南 《教育与考试》2020,(1):22-26,34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3+1+2”方案相较于之前六个省市的“3+3”方案既有延续也有调整和改进。“3+1+2”方案在选考机制上进行了结构优化,物理、历史成为必选科目,统考和选考均调整为一次,有效避免博弈竞争、保证考生质量;在赋分方式上进行了技术优化,利用线性转化方法呈现选考成绩,增加成绩区分度;在招生录取机制上推进“两依据、一参考”,并采用“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逐渐形成多元评价和录取体系。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突破了传统高职院校基于高校统一考试招生的模式。通过新高考分类考试、招生录取体制改革、考试科目改革及多元选拔模式等,选拔适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生源,势必给高职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职院校应以新高考为契机,从生源特点出发,基于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在高职招生、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一直很重视通用技术学科,也是唯一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列为"7选3"高考选考科目的省份。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9月9日发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举措既具有多重积极价值,又引发若干需要给予充分重视的问题。在新高考"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机制下,师范类专业"生源带动"效应将会明显减弱,"专业洗牌""生源危机"成为师范类院校必须直面的挑战。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地方师范院校招生对策包括优化招生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转变招生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20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浙江的录取数据,采用多种策略保证改革前后文理科位次的可比性,并建立中断时间序列模型后发现:新高考改革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生源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经管、工学和实验班在改革后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且热门专业的生源质量提升幅度大于非热门专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生源提升幅度大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此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非热门专业生源质量的提升大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热门专业,说明新高考改革更加满足了学生对"好学校"的需求,在"热门专业"与"好学校"的权衡中学生更倾向于"好学校"。  相似文献   

18.
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基于风险收益权衡选科决策,引发了选科决断异化风险。澳大利亚制定了"考试中心指引、高校专业限定、高中选科支持、家社协同指导、成绩科学赋分、录取综合评定"的科目自选支持体系,但其也涌现出了"选科倚重成绩、走班编排冲突、大学限定缩水、考生趋易避难"的异化风险。以往鉴来,应配备学生发展专兼职指导教师,把生涯发展规划贯穿科目选择全过程;优化高中教学组织编排管理,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选科走班运行机制;激发高校科目限定主动权,提升大学人才培养与高中自主选科的关联度;优化科目加权赋分机制,防控"田忌赛马"机会主义风险;落实多元评价方式,提升生源甄别选拔精准度。  相似文献   

19.
70年来,我国高考科目设置经历了“共同必考科目”模式、“二元分科”模式、“文六理七”模式、“3+2”模式、“3+X”模式及其变式、“3+3”与“3+1+2”模式的更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目变革道路。总体上,我国高考科目设置与时俱进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适应,但却始终未能引导高中走出应试主义的怪圈,难以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未来,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定位与功能,协同推进高考科目设置与内容改革,不断完善选考科目设置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3+X”方案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个制高点,具有跨时代意义。新高考改革是对“3+X”方案的继承和发展。要厘清新高考改革与“3+X”方案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传承,深刻认识“3+X”方案在当代高考改革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高考改革实践,为回归“3+X”方案开启了“窗口期”。回归“3+X”方案“开放、包容、多元、自主”的“本源”是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接轨高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回归“3+X”方案面临的学生偏科现象加重、选考科目“冷热不均”加剧、等级赋分“同分不同质”、高校招生录取体制不配套的挑战,要积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学考制度,改革等级赋分办法,强化招生计划和考试科目牵引,切实赋予高校依法招生录取自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