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2.
曾丽红  李家慧 《传媒》2019,(16):44-46
自2018以来,抖音上一系列旅游短视频相继捧红了重庆李子坝穿楼轻轨、西安永兴坊摔碗酒等景点,许多旅游城市因此成为“网红城市”,“抖音打卡”成为一种新的旅行目的和消费时尚。基于此,笔者引入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深入分析抖音旅游短视频互动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过程,探究其蓬勃兴起的情感社会学原因。  相似文献   

3.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奇观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形式。“丁真”作为一个在多方因素助力下脱颖而出的“网红”代表,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奇观。同时,其走红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物符号尤其是身体符号象征价值的追求。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符号在当代媒介奇观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6.
网红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技术革新、国家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用户媒介使用已从被动转为主动,“网红”的形象符号促使着粉丝群体为此买单。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红经济的变现渠道,发掘符号背后广阔的潜在营收空间,探讨未来网红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腾讯研究中心的调查,以场景化为明显特征的短视频必将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大发展方向,其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带动地区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现实作用。西安、重庆、成都等"网红城市"和众多高人气的"网红打卡地"纷纷涌现,赢得了打卡经济的红利,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在2019年国庆节,武汉一跃成为国内第二热门旅游地,从传统的"出发地",变成了"目的地"。这一现象必然是众多因素造成的。本篇论文主要探究武汉城市旅游形象与短视频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抽样,我们取得"抖音"短视频平台606条短视频,逐一进行定量分析。经研究发现,短视频内容和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画面编辑愈加精良,注意与观众的互动;制作个性化鲜明,场景代入感强。  相似文献   

8.
洪越  储思敏 《今传媒》2023,(3):119-122
网红打卡建筑是网红浪潮下衍生的打卡主体,以历史性建筑和景观建筑为主,打卡原因受市场营销、从众心理、审美顺从等动因影响。本文以云南红河蒙自碧色寨为例对网红打卡建筑进行分析解读,探究大众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红打卡建筑及其视觉特点,并剖析网红打卡建筑在市场运作下如何正向引导、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样本,选取中英文版本的北京旅游官网、携程旅游网、蚂蜂窝、百度旅游和Tripadvisor五大旅游传播网站,通过网络内容分析,探讨国内媒介和国外媒介、官方媒介和非官方媒介构建并展现的旅游目的地文字符号的差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目的地文字符号差异产生的原因与生产者文化背景、立场、目标市场有关。研究结果指出旅游地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重视文字符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为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字符号构建给出意见。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生产中实体化的工商业逻辑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种情况由于社交媒介平台的渗透而发生了变化。在媒介化社会,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自觉地遵循着以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媒介逻辑。网红店打卡的日常活动在社交平台流行,公共空间形式上的差异化成为了珍贵的资源,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景观和消费景观。媒介正通过生成性的方式推进着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媒介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网红经济发展如日中天的时代背景下,网红店、网红展等各类富有创意和美感的网红空间展露苗头,普遍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追赶潮流的青年群体迅速成为这些网红空间的主要受众,使更大批量的网红空间在城市中扎根生长,青年群体在网红空间拍照打卡已演变成一种流行趋势和大众文化现象。本文旨在探究网红空间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拍照打卡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这种潮流趋势下仍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星植 《当代传播》2022,(5):36-39+66
元宇宙是元媒介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今元媒介平台下的符号传播与文化表意活动早已出现所谓的“元趋势”,它主要是指媒介的自我指涉成为符号传播的中心。媒介自身成为影响当今文化符号表意的重要维度,“媒介即信息”在数字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媒介即意义。在元宇宙趋势下,这种媒介自涉型的符号表意将强烈影响社会的表意风格,同时也规训媒介使用者以一种更加交互性的姿态参与社会交往和符号消费。而人作为媒介自涉活动之主体,必然会引导元宇宙阶段新的交往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形式,即对元数据权的重视以及对隐私权的再定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网红打卡点的发展和2019年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空间实践对于其地方构建的意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网红审美发展背景下地方感的塑造问题。发现,仅由网红审美发展出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的,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这不能代替地方文化和在地实践所激发的人-地情感。城市的地方建构应更好将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15.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6.
在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智媒时代,用户的主体地位越发彰显,同时对媒体及媒体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重庆的特殊性、发展现状、用户和新媒体等几个方面,探析重庆成为“网红城市”的原因;分析目前重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旨在为重庆从“网红”走向“科技之城”,为“网红城市”如何“长红”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容型网红是消费社会中名人符号的典型形式。Ayawawa作为现象级内容型网红,从成名到被禁言的全过程,折射出该群体的符号价值建构逻辑及其存在问题。内容型网红符号价值建构遵循符号名声生成、符号价值迁移和符号价值深化的逻辑进路,显示了传播生态的多元活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性。然而,该价值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表现为负面价值观对受众的侵蚀、网红隐含作者与真实自我的反差以及文化框架与社会互动模式相悖三方面,基于此,应从受众、网红、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丹凌 《今传媒》2016,(8):39-39
主持人语:新媒体技术产生了自由、互联、实时传播的信息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亦是一个责任缺失的文化空间:一方面,“流动的”“拔根的”信息逐渐挣脱与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关联,“随机”漂浮在开敞的虚拟世界当中,不同程度地消解着现实的维度,包括信息真实性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另一方面,在目前,人们的维权意识尚薄弱,在迅疾的信息潮浪中,无论是对传播者还是使用者而言,求真、追责成本也较昂贵。在以新媒体为传播主体的时代,信息责任缺失时有发生,虚假信息泛滥、低俗信息蔓延、信息伦理缺失时而会出现,有可能引发传播暴力、传播侵权、传播“负聚力”堆积等。新的传媒环境下,这些现象就会带来媒介文化的负面效应。本期几篇文章集中研究了这一问题,郁丹霞的《美丽的谎言: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网红经济批判》揭示了网红狂欢背后的假象,李宝华的《“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剖析了网红的“反常式信息生成”模式,丁丽的《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与防范》揭示了微信虚假信息产生的三种根源,吴丽的《霍尔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媒介低俗化的反思》分析了媒介低俗化的两个原因。他们的研究无疑是对信息责任缺失所造成的文化后果之追问。  相似文献   

20.
宋朝丽 《出版广角》2019,(12):14-17
新文创概念出现以来,一些城市将其运用到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出现了“抖音之城”西安、“互联网之都”杭州、“电竞之都”成都等一批网红城市。新文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主要是运用“文化+科技”的方式,精心打造城市文化符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城市文化,实现城市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赋能,营造城市整体文化生态。目前,文化旅游营销模式、产业引领发展模式、品牌形象驱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公共文化联动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模式和业态在未来实践中都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