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家校共育是全方位育人的必要途径。家校共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今,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学校也迎来了家校合作共育新时期。学校需要在家校共育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家校共育打通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育通道,形成教育合力。文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就家校共育的意义和路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家校共育实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家庭也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家校共育是指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和生活中的影响力,为学生搭建起家庭和学校全体系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与法制教育结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法制教育、丰富法制教育资源、推动法制教育改革,还能够利用家长的教育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和实践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家校共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法制教育开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家校交流平台、微课视频、学校课堂教育三个方面出发,对法制教育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渐渐地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使得教育的意义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家校共育模式基于此背景下提出,是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理念结合家庭教育的优势,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指导,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小学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运用依旧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就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得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5.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现阶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加上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发展。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地设计教案,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明辨是非,从而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采取相关对策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德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举止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且要融入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文章将从家校合作与家校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9,(22)
苏霍姆斯基曾说: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是否一致是决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一致性较差,那么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空有其表的房子,一碰就会倒塌。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完善。家校共育,需要教师走出教室深入家庭,需要家长走出家门加入学校管理,进而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其科普法治知识。学校是道德与法治知识传授的主要阵地,家庭则是学生践行理论的主要场所。完美的教育是家校合作的教育,学校与家庭建立统一战线,形成合力,能让学生真正将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家庭支持与学校互动,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构建合作共建的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家校课程衔接、家庭任务参与、资源共享等策略为有效渗透家校共育提供实施途径。本文探讨了家校共育的意义和教学策略,呼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重视和实践家校共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氛围和家长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模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新时代初中家校共育的困境,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推进优良家风建设,提升家长育人能力,以和谐的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就要让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对教师满意,把家长当朋友,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给家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合力,为学生的成功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人都要进行学习,也都会进行学习的不同阶段,小学是学习的基础,初中既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提升,所以,初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它虽然没有语数外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它却很重要,道德与法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新、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式,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素养以及教学的目的.因此,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家校共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家校共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和家长意识不强、实施有差异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从“共“”育“”行”三个维度提出促进家校共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关键影响。要想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同时着手,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与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文章论述了家校共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价值,探讨了存在问题及共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通道,两者都直接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科学合理的家校共育,对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关键期的中小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当今城镇中小学生家校共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相互推诿甚至对立等问题,应当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增加亲子互动、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家校沟通渠道及教师评价体制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瑛璇 《考试周刊》2022,(12):131-1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过程和成效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和未来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全国教育大会把“劳”与“德智体美”并列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内容自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文章结合笔者初中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征及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渗透现状展开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劳动教育的若干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难以转化为道德行为,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原因多种多样,如:第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养成及保持关注较少。此外,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关注学生道德认知的教学一般比较枯燥、乏味,他们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佳。  相似文献   

18.
袁礼斌 《家长》2021,(1):101-102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及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及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青春期心理、网络世界对亲子关系、学生学业、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重大.本文通过阐述初中阶段家校共育的作用,分析目前初中生家校共育的现状,并探究基于有效沟通的对策措施,以此来促进家校共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从而保...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成长连着家庭和学校,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家校协同共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过去的家校共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着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权责意识不强、社会资源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新课改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使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整合与优化现有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家校共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主要指两者在学生教育中的权利和责任。因现实中经常发生两者的缺位、越位、错位和退位现象,为确保家校共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责统一,首先必须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部关系、教育功能、教育水平、表现方式和教育过程的区别。为实现家校共育中学校和家庭权责统一,应做到:以"太极型"家校关系为理念引领;实现学校指导家长和家长参与学校相辅相成;协商确定学校和家庭的权利与职责;明确学校和家庭各自地位,积极协作;厘清学校和家庭各自角色,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