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学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所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具有为我性与我为性、理性与非理性、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等特点。教学生活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其他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人不可须臾分离的活动领域,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学校生活是多种形态交织的特殊生活,既包括有计划的教育生活,也包括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生活通过课程复制和传递着课题化的世界,具有被动性和封闭性特征。而学校日常生活则可以引发学习主动而自然地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学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路径。为此,教育者应重视日常生活文化育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但这种路径也存在复合性、不确定性等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反思性的学研文化,开展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批判与改进,从而为学校生活育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有时过于注重制度化的方案,而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人格的孕育作用。当然,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也有其特定的效能。只有刚柔相济的整体性德育,才是完善的德育体系。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1.日常性:学生天性的裸露赫勒及衣俊卿都认为,非日常生活是自为的类本质对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晓东 《中学教育》2008,(10):46-48
作为日常性的学校生活和学校日常交往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软”区,很少得到关注,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极大地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刚性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柔性的日常生活更有其特定的功能,只有刚柔相济、充分发挥柔性的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德育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的德育工作才是完美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与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它包括两个亚领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表现出传统性、自在性和异质性,而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则一般出创造性、自为性和同质性。个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达成社会化和个人化,通过非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达成专门化和总体化。这两个亚领域中的教育是个体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折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与效率。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应完成四个“教学转位”: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关注思维表达,而非即时之效;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如此,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的语文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抄写、演讲等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0.
沈萍 《生活教育》2012,(4):61-62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究;通过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实现生活让数学更美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