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说来,教师阅卷时总要先搞个“标准答案”,这样阅卷时就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应该说,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以前我自己也是常常这么做的,而且效果也不错。然而最近一次阅卷时,碰到一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和“标准答案”相距甚远,但仔细体会,却又觉得这个解答颇有道理,这就提醒了我:碰到和“标准答案”不同的结果时,教师不应当轻易地打上个“×”,因为“标准答案”之外完全有可能还有正确的答案的,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一些分析题目,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倘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本视角,有人这样发问:“当今青少年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回答肯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或许是问题过于尖锐,近乎“钻牛角尖”,根本不可能出现一种得以普遍认同的“标准答案”;或许是在我们看来,当今青少年学生“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3.
高兴利 《山东教育》2011,(12):20-21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的文章。文中谈到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时,问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看到这里,  相似文献   

4.
李继彦 《华章》2011,(7):50-50
有一道考题,要求写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并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同姓同名的人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那个答案误指了此公?似乎也不是。何以不给分?因为不是标准答案。我疑心这试题是由电脑改卷,它只认标准答案。电脑也有不如人脑之处,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5.
某小学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填充题,“1个()和1个()组成11。”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填写的:“1个(7)和1个(4)组成11。”评卷老师给了“X”,原因是标准答案是:“l个(10)和1个(1)组成11。” 从学生方面看,确实,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所填写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老师教学中是按标准答案来教的,而这位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的,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给出的答案,从广义上讲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答卷上该给“√”。 从教师方面看,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还以是否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6.
蒋海滢 《宁夏教育》2004,(10):51-52
偶尔,读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问:“雪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答:“是春天”。教师纠正说:“不对,标准答案是水”。掩卷长叹之余,我想,这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拒绝了学生精彩回答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折断了学生想像的翅膀,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两节数学课。  相似文献   

7.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美术学科过多地在“术”字上下功夫, 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应该这样画”、“不应该那样画”,忽略了儿童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一、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定义与意义“非指示性”阅读教学是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但教师不作明确的批示,不给“标准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示性”是指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发言不是“指示”.不是“标准答案”,只是教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7,(11):38-38
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及其教学评论中,对“标准答案”的声讨与批判似乎越来越多,矛头的指向,就是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早先指责的通常是语文学科中的标准答案,后来连数学等自然学科中的标准答案也在指责之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似乎是个有着标准答案崇拜的国家。从前的“子曰”、“诗云”,便是金科玉律,士大夫们写文章,极少有不掉书袋的。所谓“引经据典”,便是用各式各样的标准答案来替自己撑门面,这样,自己的身后站满了权威的影子,别人纵使心有存疑,也  相似文献   

11.
1993年高考语文试题(六省市卷)第20小题是将10036789.24元用大写写出,其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说:“万”写成“萬”,“贰”写成“”,不算错,不予扣分。这样的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是很不规范的。“万”的大写就是“万”,不能写成“萬”,“萬”是“万”的  相似文献   

12.
“吾腰千钱” 的“腰” 字,试卷的标准答案是:“腰:腰中围着。”很显然,标准答案是把“腰” 字一词作为动词谓语来理解的。对此,我认为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下,数学解题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对答案”式的教学.实际上,“标准答案”看起来确实完美无瑕,但它不一定最适合学生的,学生只能感知“应该怎么做”,却不知“为什么这样做”,也不会思考“还能怎么做”,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就此,本文就解题教学有效性总结归纳了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测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长方体的上面那个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摇)标准答案是一个“×”,阅卷时老师对此也没有提出异议,因为长方体上面那个面其实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只是视觉造成的一个假象。可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却是“√”。标准答案标准吗?学生打“√”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笔者细细揣摸了个中原因。我想,试题编制者编制这样一道判断题的意图应该在于:对于一个长方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而在视觉效果上,通常只有一个面是长方形,如上图看上去只有前面那个面是长方形,而上面那个面、右面那…  相似文献   

15.
我在批改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测试卷时,碰到一件让我犯难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绝大部分同学答案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可是有一位同学做的是9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这位同学把两个正方形也数进长方形了。我翻开标准答案,和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一样,但是,我记得初中几何课本上是这样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说明正方形也属于长方形,这样看来试卷的标准答案错了?于是我去问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从我教书 起,多少年来这道题的答案都是7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方形不算在长方形内。”这…  相似文献   

16.
在八○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道改正病句小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按高考阅卷标准答案一种修改法,把“不学习”删去,或将“否则不学习”都删去,改为“不然”、“不这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按另一种修改法,把“否则”删去,或者将“否则”改为“如果”、“假如”、“倘使”等,我认为这样不甚妥贴。因为“学习”是泛指,“刻苦学习”是特定所指,这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把这两个概念不尽相同的词和词组放在一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份某市初二物理学年试题以及标准答案。其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 有两个实心铁球,一个重500牛顿,一个重200牛顿,分别挂在不等臂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于水平位置。此时,若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ρ液<ρ铁),这时杠杆将____。(填“保持平衡”或“失却平衡”)。此题所附的标准答案是“失却平衡”。我们先暂且不谈其标准答案正确与否,而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来认真讨论一下。一、据题义,如图1所示,杠杆在水平地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应有:  相似文献   

18.
唐知生 《湖南教育》2001,(14):44-44
美国的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遇到学长或军官的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不是”。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学长问:“你以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你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了我。”但是不行,所有的辩解都不在那四个“标准答案”里,所以你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学长要问为什么,你最后只能答:“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相似文献   

19.
《湖南教育》2011,(9):47-51
“孔明是不是诸葛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们的小学里竞成了一大公案——语文课出道试题:三国时代最富有智慧的人是谁?有学生答:孔明与庞统,结果被判为“错”。错在哪里呢?第一,必须回答“诸葛亮”,而不能是“孔明”;第二,只能回答“周瑜”,答了“庞统”,就是“错”。无独有偶,某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老师判错的很多题表示强烈不解,并且一怒之下上网发帖质问:为什么考试会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就连题目要求“写你最喜欢的一句话”都是固定答案!该帖出来后,引发了网上关于考试设置“标准答案”是否科学的大讨论。考试到底要不要“标准答案”?我们该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谓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没有程式化的标准答案,考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就是解答题目的钥匙。因此,每一个考生都会有自己的、与他人不一样的答案,并且是正确的。这是今年中考政治试卷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