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文章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有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的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本文试着以一个比较概况的角度,对艾青的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诗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系统阐述作者理论思想论诗诗。诗中作者坚持儒家传统的对待文学的标准,认为诗歌的写作和评论要突出“诚”与“正”的标准。本文论述元好问的文学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代表作。然而,笔者在对这首诗进行深入阅读后却发现这首诗有着永恒、爱、死亡相互交织的多重主题。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反讽来揭示这首诗深刻而丰富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赵元祚创作的诗歌记载了其为人、仕宦、交友、思想情感等内容,是今日研究赵元祚的重要史料之一。本研究综合运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滇南诗略》等文献中辑录近20首赵元祚创作的诗歌,并对部分内容略加校勘。研究认为,这些连同诗歌在内的作品大多难以确知其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能一一进行编年,但能极大地丰富今人对赵元祚及其作品的认识,推进赵元祚研究的进展,部分作品还能与《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互证互补,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同谷七歌》是杜甫在极其穷愁困顿环境下写出的,诗人在诗中写出了个人和时代的悲苦.其创作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其独创性,正是因为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被称为古典诗歌中抒情的典范文本.其对困境哀苦深刻的描写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后世诗人对于这一诗体的大量仿作就是对其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陈晨  黄金明 《职大学报》2022,(1):28-31+41
《葛藟》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小诗,篇幅不长,但历代学者对其诗旨争论不定,各有依凭。总结《葛藟》古今具有代表性的诗旨解说,并运用二重证据法从《王风》诗歌诗旨分类、《诗经》婚嫁诗特点和《葛藟》创作背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在代表性的诗旨解说中“流民说”最契合《葛藟》本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译诗的接受戴继国(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62;作者,男,48岁,副教授)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历来是是非之地。“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近年来关于诗歌翻译的标准及技巧方面的探讨和评价,“是非”更...  相似文献   

11.
利用著名语法学家雅各布森的"对等原则"理论分析А.К.Толстой的诗歌《我的心中充满爱》,便会对这首诗有新的审美感受,使读者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语法变化,感受到诗歌中静谧、唯美的画面和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2.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在本诗中,诗人使用大量比喻描绘两人之间的爱情,试图安慰妻子不要应为自己的一时离开而痛苦。一些女权主义读者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诗人似乎将他的妻子描述成了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女人,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们真挚的爱情满怀敬意。笔者倾向于后者,以传统眼光赏析本诗,表达了其对诗歌本身及诗中比喻的欣赏之意。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唐风·绸缪》中的“粲者”一词所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观点。在充分把握文献材料基础上,对词义、诗歌主旨及诗文本上下逻辑关系等展开综合研究后发现:“三女为粲。大夫一妻二妾”之说乃《毛传》对《国语》的误读而提出的谬见,以此释诗,不仅与“粲者”的词义不符,还与文本实际相脱离;而季本“男子亦可以为粲”的观点,虽拓宽了“粲者”的诠释空间,但难以协调诗歌章节结构与内容,其牵强附会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辨析诸家异说,唯将“粲者”释为美人,即本诗中的新娘,既可兼顾“粲者”的词义及语用习惯,又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歌内涵,是诸说中最妥帖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唐音阁吟稿》中的诗词不论长篇或短篇,都表现为悠悠浩浩的心理时空、超验气度和宽宏目光,其总体风格是大气包举。而大气包举风格之形成,乃由于《吟稿》作者学兼众长,才、识、胆、力俱优:既有刻貌传神之才,而以少总多;又有自辟町畦之胆,而敢于突破牢笼;既有纵横古今之识,以开拓衢路;又有天转化工之力,以熔铸素材,情采彬彬。因此,一部《唐音阁吟稿》,广阔而深邃地写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活的历史”,光芒灿烂,元气淋漓,《吟稿》作者以卓越的诗才、诗识、诗胆、诗力,洞察中华诗歌的发展方向,入汉魏而变汉魏,入唐宋而变唐宋,吸取传统精华,反映时代风云,发千古之心胸,开一代之风会,乃是扬帆于历史大潮中的新试航。  相似文献   

15.
《诗海拾贝集》(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林家英先生的又一力作.收入自先秦至清代古典诗词赏析文章六十篇.所选作品,大都为历代名篇,其中三分之二为意境深远、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作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艺术珍品中探幽览胜,并以其灵慧的诗心,深厚的学养,敏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精细生动的表述能力,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宏伟壮丽、仪态万千的艺术天地.这本书,是作者鉴赏文章的选集.它是作者长期从事诗歌教学、创作和研究的成果之一.我觉得有以下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益阳是一块文化热土。不少文人才子佳作频出。晏定详先生《风雨集》是作者用诗记录人生的一部诗歌集。作者与诗谈情,以诗抒心,写诗昌德,用诗树人。  相似文献   

17.
《望月怀远》是中国唐代至今广为传颂的月夜怀远诗,不少中国翻译家通过翻译让各国人民了解了这篇佳作.翻译层次论是许钧先生研习中外翻译学者的著作后提炼出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均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颇具影响力的翻译家胡品清和许渊冲《望月怀远》一诗的译作,以许钧的翻译层次论为理论支撑,进行对比和评析,以期能为翻译层次论在诗歌翻译评析中的运用提供示范,同时为《望月怀远》法译本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而很多学者对其诗篇深究不已,对《诗经》的解释一是以礼说《诗经》,一是以诗释《诗经》,这里谈谈以诗释《诗经》。以诗释《诗经》就是视《诗经》为文学作品,如同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就是既要谈其诗的思想性,又要感悟诗的  相似文献   

19.
对照目前生态危机问题,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此诗:首先对生态批评进行简要的介绍,通过对《古舟子咏》文本进行分析,以探讨诗歌中所蕴涵的生态危机意识以及作者所希望的人与自然互相尊重的关系,并为解决当今社会中存在着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名著。小说中的祥子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关系和揭示人物矛盾等三方面运用了典型艺术手法。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血腥罪行,展现出一幅复杂而又广阔的社会图景。祥子的结局,无疑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归宿。而祥子“这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挥之不去,与老舍先生对人物典型化特色的运用绝对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