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探讨高校瑜伽选项课中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为高校公共选项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瑜伽选项课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全套动作打分和创编动作打分等都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心肺耐力得分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同行专家及学生对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评价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提示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瑜伽公共选项课,此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在网络裂变效应的影响下,容易引发次生舆论灾害,给事件处置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在剖析网络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探究其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加强舆论的引导,对于推动网络空间治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义重大。从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生成,受到网络议题、舆论主体和网络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网民实践作用的产物。受事件突发性、网络匿名性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呈现波动式的发展规律,情绪化特征明显。应通过强化舆情监测、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推进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和网络文明建设、完善法律监管等多个环节发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发表言论,对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高校突发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甚至会主导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涵义和特征入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为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提出有效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2006—2016年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中文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获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目前处在稳定发展阶段,核心作者群虽正在形成,但有所欠缺.情报类期刊和新闻传播类期刊是产出该领域高水平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尤为情报类期刊刊载高被引论文数量位居首位.政府和高校成为主要研究对象,数据分析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舆论心理学研究尚较匮乏.未来可从交叉学科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创新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网络疫情舆论也在全球肆意传播,对舆论实施引导能净化疫情信息,有助于传递真实的疫情状况。本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揭示了中国高校在网络疫情舆论引导上取得的成效和现存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本研究能为中国高校的未来网络疫情舆论的引导工作指明方向,为切实推进高校的舆论管控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汇聚,激荡传播着各种思潮。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关卡,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挥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对待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度,既包含积极参与网络讨论,理性看待问题,宣扬正面舆论,直击负面舆论的积极态度,也存在表达极端情绪化、难以抵御虚假信息横流、较难形成正确判断的消极态度,有必要从高校、大学生以及国家入手,提出解决对策,引导大学生以积极...  相似文献   

8.
高校新闻网络是校园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有重大的影响,如何使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是目前高校新闻网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提出高校新闻网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应采取的措施,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线活动引导舆论,推动、促进正向校园舆论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少数性、内容复杂性、形成迅速性、传播群体极化等特点,使它的形成模式有沉默的螺旋模式、倾泻模式、爆发模式和突变模式四种。为了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健康发展,高校必须做好议程设置,主动把握舆论话题;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引领网络舆论;信息公开透明,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提高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既改变了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观念和方式。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时空限制,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的新事物。作为网络政治参与新形式之一的"转发",它不同于围观,其存在的本身即为讯息。"转发"是以区别于话语互动的不确定性主张。既是个体政治参与的新方式,也是公共舆论引导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传播手段,网络舆论更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载体多样、开放自由的网络舆论环境,良莠不齐的网络舆论信息,以网络舆论生态为视角进一步探讨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此,高校辅导员应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提升教育内容吸引力,实现教育方法多样化和优化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从而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增强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舆论人群的多层次与复杂性、舆论环境的共享性与群体倾向性、舆论效应的突发性与难控性是高校网络舆情的的主要现状及特征。碎片化信息的裂变传递、学生权益的自觉诉求与维护、网络法制不健全与道德约束不完善及高校沟通机制不畅通等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所直面的困境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在给高校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的创新管理创造了机遇。高校应在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上与时俱进,积极寻找舆情管理与引导的突破点深入建设,努力创新高校管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负面舆论事件频繁发生,此类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厘清网络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和发生机制关乎大学生对于高等院校的声誉评价、对于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建构、对国家的情感投射。从外部说服教育的层面来讲,要通过弄清网络舆论的诱发和传播机制来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可行路径和策略。从内部能力培养的层面来讲,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正确认知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其理性思维能力来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使得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时能有理性客观的判断和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及其自身的特性导致网络舆论危机成为当代高校形象危机中遭遇的一种主要危机。高校如何在这种危机下塑造自身的价值理念和形象,如何把握这个充满挑战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力度,以在新的高度通过网络舆论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塑造高校自身良好的形象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对高校形象塑造因素和价值进行阐述,探讨强化高校的舆论危机管理能力及塑造高校形象的积极有效的策略措施,以期实现高校在网络舆论危机中的和谐管理。  相似文献   

15.
智慧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分析高校“互联网+智慧党建”模式的时代价值及其功能定位,基于管理功能、育人功能、服务功能与协同功能,提出“1+4”高校“互联网+智慧党建”模式的构建方案,并据此提出加强高校“互联网+智慧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高校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快速发展,整个世界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高校是互联网发展的温床,正是高校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使得互联网发展更迅速,反过来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教育产生了反作用,特别是互联网引发的舆论,对社会的稳定、校园的人文环境、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通过提倡建立健康使用互联网习惯,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优化沟通渠道,引导高校大学生使用主流网络媒体和官方的报道;加强网络舆论监督,渗透道德和法律的教育等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中舆论走向影响危机的化解程度。因此,我国应从建立健全舆情研判机制、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善用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度、完善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积极引导舆论,使舆论走向朝着利于化解危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各项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互联网也已经进入了"+时代",高校各种问题矛盾突现,各类自媒体APP乘势而上。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环境中,高等学校突发情况易被自媒体推送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从而使得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如何科学应对突发情况不向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可以被定义成为在不同价值标准、文化背景以及情感状态下,人们利用网络媒介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度、情绪和意见等的总和。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网络视域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舆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管理者应意识到网络舆情引导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抓住问题处理的主动权,提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诸多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已经使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空前高涨,改变了公共政策的方向和方式,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但客观地讲,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带来某些方面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正确利用网络舆论,以便更好地实现公民参与,促进民意与公共政策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