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派地域文化精神,是沉淀在性格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深远地影啊着上海作家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身文学创作的第一层底色,同时,也正是本土资源和个人感受的互相糅合,创造出了女性都市写作的新天地.因此,探究海派地域文化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们作品中透露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都是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写作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中包括不同的性别身份。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作品,在体裁、题材、风格和技法上,都能体现出作者的性别差异。造成作家性别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现实与性别偏见,作家应该努力克服自身性别带来的限制,用文学作品推动现实变革,摒除性别偏见与歧视。  相似文献   

4.
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在古代作家笔下多是以被侮辱,被贬斥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但生活在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却以饱蘸真诚的笔触抒写了一群不同凡响的女性,他们为古代女性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5.
推理小说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载体,在引人入胜的推理情节之外,更加蕴含了许多深层次的社会哲学。其中,推理小说对于女性伟大的诠释,更加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本文以东野圭吾的作品为主,剖析推理小说作家笔下对于女性伟大的诠释。这种伟大,至少涵盖了三个方面:女性的独立自强,女性的理性救赎,女性的无畏献身。  相似文献   

6.
大凡能够在文学发展史上确定一定地位的作家、作品,都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并且能跨越时空的典型人物.当代女作家柯岩的长篇小说《他乡明月》.为当代文学女性画廊中增添了一位新的形象——朵拉,这是一位成功的奋斗者的女性形象,她代表了众多的出国留学生的诸方面,她所蕴藉的社会内容和审美价值是深广的.作品着重突出朵拉吃苦耐劳、坚韧奋斗的精神以及中国妇女那种传统美德,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她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奋斗足迹.小说开篇,一个天真无暇,幼稚可爱的朵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朵拉在她所在的那个歌舞团是很有才华的.她自幼学琴,稍长学唱,艺术上很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同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题材。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往往离不开对"社会"以及"社会变革"的描述和剖析。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以文载道"。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作品大多描绘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境变迁、个人成长。日本作家普遍不会将社会主题思想表现在文面上。虽然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存在着很多根本上的差异,但从历史的角度,中国近代文学和日本一样,都是在欧美列强的外压下经过艰难地摸索,最终创造出能够顺应本国文化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8.
对张洁、王安忆、方方、徐刊等几位当代女性文学大家的语言进行探寻,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解读不同女怀作家的作品并准确把握其内涵,又有助于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分析千差万别的女性文学创作个性,还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下不同阶层类型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生活.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中国有了真正的女性写作.九十年代的多数女作家开始在女性的天地里建构着女性文学谱系,她们的建构最终导致了男性在她们作品中的严重缺席--被拒绝或者被抛弃.在对男性世界抛弃的同时,女性作家也一直在寻找和建立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世界,在不断对父权神话进行解构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寻找母亲,企图构建一个温情的女性联盟.事实上,要使人类在未来世纪创造出更美丽的家园,只有抛弃任何不合理的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观念,男女两性携手共进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是男性联盟,也不是女性联盟,而是男女两性联盟.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她一系列以富于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的现代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充溢着追求个性独立,维护人格尊严,与封建道统和男权社会绝不妥协的抗争进取意识,表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女性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构成了丁玲女性主义小说创作最主要的魅力和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这些作品无论怎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共同性的创作规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其创作理论的形成绝非偶然,绝非一成不变,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贯通与传承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毫无疑问地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理论渊源,并由此推动了"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建国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12.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书写内容几乎整个涵盖在女性生命史的书写之中。对部落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有意识书写者应属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而对部落文化特质的使命感,无论男女作家的文本中都可窥见。以私领域的书写方式介入族群文化议题,以个别女性活动记忆为出发点的描写,展现了女作家文学不同于男作家的特色。以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观点检视原住民女作家作品,性别位置对于作品的确产生了相当影响。统整原住民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女作家作品为焦点,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大凡能够在文学发展史上确定一定地位的作家、作品,都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并且能跨越时空的典型人物.当代女作家柯岩的长篇小说《他乡明月》.为当代文学女性画廊中增添了一位新的形象——朵拉,这是一位成功的奋斗者的女性形象,她代表了众多的出国留学生的诸方面,她所蕴藉的社会内容和审美价值是深广的.作品着重突出朵拉吃苦耐劳、坚韧奋斗的精神以及中国妇女那种传统美德,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她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奋斗足迹.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战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浸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改变着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思想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众多国家,特别是对美国和苏联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作家立足战争,分析和反思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塑造了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文学的创作概况,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并总结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内学者在1994-2013年这20年来,对非裔美国女作家赫斯顿及其小说作品的译介及研究成果不太丰富.作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出了她的五部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记述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与奋争的血泪史;三部短篇小说则凸显黑人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研究综述以引起人们对这位黑人女作家的关注和尊敬,并提高对其作品的鉴赏和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17.
2015及2016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和郝景芳连续两年斩获"科幻届的诺贝尔文学奖"——雨果奖,让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科幻文学。与此同时,也让公众将视线投向了两本作品的翻译者,两位获奖作家背后的译者——刘宇昆。本文从研究刘慈欣和郝景芳作品英译本的角度出发,提出优秀的中国科幻文学译者应为具有知识力和想象力的创造者,富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体验者,且是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的互动者,并尝试探讨中国科幻文学乃至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西班牙语世界乃至全球文学界,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被公认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也是起源于二十世纪50年代左右的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最具代表性和较年轻的一位作家。自从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的第107位得主之后,巴尔加斯·略萨及其作品也被更多中国读者所熟知。其作品中如实展现了拉丁美洲、尤其是秘鲁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解析,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进而对巴尔加斯·略萨与结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十分自觉的文学观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学观主要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创作实践体悟和理论思考阐发的,也部分地体现在她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批评和对经典作品解读的言论中。王安忆的文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情感、人物、故事、语言、形式、作家的生活体验、女性文学、文学批评方法等诸多方面。她的文学观既有对传统文学观的认同,也有对传统文学观的突破与颠覆,有她对自己体认的文学理念的自觉坚守。  相似文献   

20.
左佳馨 《职大学报》2009,(2):15-17,36
作为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女性作家,谌容在其文本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其所陈列的女性人物画廊正体现了她的一种以女性为写作中心的走入状态.而又因其女性形象中蕴藉着作家自身的人文关怀,具有了一种"超性别意识"的写作姿态,一种对于当时社会实质问题的热切注视.谌容始终关注着难以解决的人生问题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但这种"超性别意识"的抒写背后却有着认同男性视角的格调存在,即作家在无意识中服从了传统思维对于女性的认同和束缚,由此造成了其作品中一抹"暗色"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