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歌唱必须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阶段。一般来讲,声乐训练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很多声乐爱好,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接受训练之前,凭自己的自然感觉在歌唱,没有什么框框,一般在演唱之中都比较自然和自信,这种凭自己声音条件和模仿能力的自然感觉阶段是第一阶段,即自然阶段。当他们找到音乐教师开始学习声乐时,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的演唱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并加以训练,例如喉头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声乐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往往被忽略,以至于产生各种偏见和误导,毁坏学生的嗓音。建立声音感觉一定要以学生的主体感觉为中心,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学生,而忽视学生的感觉。主导感觉只是一种引导,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主体感觉,建立正确的主体感觉。  相似文献   

3.
混声朗读是通往声乐艺术之门的捷径哈尔滨第七职中高彦明声乐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学科,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教者的描绘来体验,用自己的听觉去辨别。而描绘声乐的词以专业性较强的居多,给初学者带来很多麻烦。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学会歌唱,在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今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虽唱得很卖力,可声音怎么唱都显得挤、压,嗓子打不开;还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分析作品、强调处理,自己更是不厌其烦、动情忘我地示范了又示范,可学生总是情绪不到位,唱不出感觉,让老师感到很心焦。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的生理状况、情绪状况、技艺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常被老师与学生们忽略,那就是没有充分地作好演唱的前期准备———练声。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5.
声乐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制造自身乐器的过程,这个乐器的优劣,松紧,音色,音域等等都是在教师不断开发和引导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作为靠语言传播为主体的声乐教学艺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容易捕捉到感觉,因此,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从声乐技巧方面,比如说歌唱的气息、位置、共鸣、高音的处理等四个方面阐述形象的语言对声乐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把关”老师差不多每个学校都有,这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了。学校设“把关”老师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过“关”,提高升学率。这种做法,实在是弊多利少。其一,违背了教学规律。学校一般要求每一位老师能胜任循环教学。但是,由于“把关”老师的设置,使一些老师无法进行教学循环,不能系统地把握教材,而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把关”老师常年和大量的习题打交道,教学水平无法提高。两种情况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断层,不能很好地衔接。其二,由于“把关”老师接触学生时间短,不熟悉学生,无法因材施教,只能凭分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声乐主课老师和声乐艺术指导的各自职能,并以普契尼的歌剧《漫步街上》为例,进一步说明声乐艺术指导和声乐主课老师在声乐教学中相互配合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引申到声乐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性。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用脑、用嗓、用人体去感觉的艺术。由于各个教学者所持的学派不同,嗓音条件不同,表达情感的方法不同,气质不同,欣赏观不同,艺术素质不同,决定了他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诠释各种演唱方法和技巧的观念及手段的不同。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领域里(无论是大专院校或是艺术中专)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从多年的教学和演唱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因此都是十分宝贵的。在艺校多年声乐教学中,得到了我的老师和同行们的真诚帮助,学到了我过去舞台上学不到的东西,找到了一条适合艺术中专民族声乐教学的路子。中专的…  相似文献   

9.
声乐教育主要是依靠声乐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觉、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练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是停留在凭教师的经验,利用一些手段,加上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想象、比喻、模仿、引导及感觉启示,并(?)过练声曲及传统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一  相似文献   

11.
覃冬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199+201-199,201
在中国音乐国际化、歌剧演出日趋精湛、频繁的情形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与改革更应走在声乐表演之前列。然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中年以上的教师里仍占有优势,所教学生与善于研究新事物的老师的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遵循人体自然科学的动态规律与自然美,达到声情表演并貌,也就遵循了声乐艺术教学的规律与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达到有效的目的,声乐教师必须以形象的、通俗的、准确的教学语言,针对学生歌唱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以科学的指导。因此声乐教学中就必须兼顾针对性、准确性、形象性和通俗性。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丢掉包袱,解放思想,轻装前进,使学生感到轻松,易于理解老师的意图,从而使声乐学习取得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一、对匡亚新声乐教学方法的认知跟随匡亚新老师学习声乐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现在自身所具备的良好的歌唱基础和歌唱方法与匡亚新老师科学、特有的声乐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匡老师把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声乐教学和以老师为中心的声乐教学两种,我认为这不仅正确、科学而且非常客观、现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是匡老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意识为主要目的,采用发问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理解  相似文献   

14.
声乐就是人体自身产生的音乐,人体既可以进行演唱,又可以充当乐器。在学习声乐时,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人体这件乐器,才能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同时学生对基础的声乐生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其合理地开展声乐训练。在声乐课堂中,教师对声乐生理知识进行深入地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从而使声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时间很长,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可是一直以来,学生写老师总感觉写不好,内容贫乏,叙事空洞。其根本的症结是始终把老师定位在“关心学生”受人尊敬”等形象上,对老师缺乏鲜活的认识,与老师相处的情感未被触动,表达上存在大段的隔膜,因而少有独特的发现和创新的东西。而且,反思我们的课堂,习作指导从传统的程式化已蜕变为“让学生自主表达”的自由化,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凭一支粉笔走进课堂指导习作的现象并不鲜见。种种情况使得“作文难”的慨叹仍在延续!写老师,如果把老师放在人的位置去观察,感觉又会怎样呢?如果…  相似文献   

16.
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时刻在用某种感觉启发学生,使其演唱在各个方面都趋于合理和科学。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感觉的运用和学生对感觉的理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音乐(艺术)院校不同,在声乐教学上是有一定区别的,从学制上来说比音乐艺术院校短,教学高备、教师力量以及学生的来源也有很大的差异。单从师范院校的培养人数与招生范围来看,则是招生地区范围小,培养的人数多,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样势必给声乐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在时间短、学生多、基础差的情况下搞好声乐教学,这乃是值得师范院校声乐教师认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能更好地搞好声乐教学,针对师范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既能掌握部份声乐理论和技巧,演唱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又能适应中学音乐课教学的需要,我在教学上做了各种尝试。一般刚进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平时只有歌唱或器乐舞蹈的业余爱好,而真正对声乐理论及发声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尽管有些学生也经过专业老师的指点,但由于老师的方法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致,相应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带有共同性的不正确的观念与歌唱方法。这大致可归纳为两点:1、没有形成正确的衫于歌唱的呼吸;2、没有形成通畅输送声音的歌唱管道。 针对上述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我是采用多种手法同时来进行解决纠正的,既注重于歌唱的全身心的整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怎样培养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的途径是指导学生阅读好教材,因为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主要凭籍。如果不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讲课往往离开课文泛泛而谈,以致有的学生长期不重视阅读课本,平时上课只是听老师讲和自己抄笔记,到头来  相似文献   

19.
胡玲霞 《作文》2023,(44):57-58
<正>一、为什么要研究作文教学模式文无定法,教也无定法,研究“作文教学模式”,似乎有悖于教育规律,其实不然,原因如下:从教学现状看。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作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多数老师既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教,很少系统地上过作文指导课。很多学生面对写作题目,既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写作兴趣,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也有部分学校以考代写,以分代评,学生写作更没有积极性。作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游离于教与学的边缘——教师感觉教写作与不教一个样,学生感觉学写作与不学一个样。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声乐教师不能只会唱还要会讲。应把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贯穿整个教学。也就是说: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用艺术的手段来启发学生、唤醒学生找到声音的感觉,再用科学的发生原理来指导学生,使学生尽快地由歌唱的必然王国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