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4月19日至24日,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湖北省道教协会和武当山道教协会协办。此次会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道教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5月11日-17日,中国道教协会、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中国·芮城两岸三地纪念吕祖诞辰1208年道教文化周活动。作为地处运城市的本科高校,我院积极参与了这次盛大活动的部分组织策划工作,并在学术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参办单位和参会学者的一致赞同。本次道教文化周学术活动由道教文化研讨会、《永乐宫志》首发式和道教文化论坛三部分组成。我院学报主编李安纲教授主持了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博物院、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以及运城市的道教文化研究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台湾中华道教学院院长高忠信先生、原台中市市…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唐代始终为皇室所尊奉,致使唐代成为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唐代公主入道者甚多,没有正式入道者也多崇奉道教,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庄园宅第的建造之中,体现了唐代公主深厚的道教情缘.在唐代题写本朝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中,也渗透着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和道教的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改革,顺应了道教更具有官方化、成熟化的趋势.在改革道路和形式上,北方的道教改革官方强制性推行,南方则是官方推行的特点与个人影响并重;北方的道教活动介入政治过深,南方的道教改革在后期则有意回避政治,这是道教改革南方成功而北方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江西是白玉蟾道教活动最为重要地区之一,他在龙虎山、庐山、西山、华盖山、閤皂山、武功山、麻姑山、盱江等地都下了足迹.白玉蟾在江西的活动,丰富和完善了他的道教理论与实践,同时也推动了江西道教的发展与进步.白玉蟾诚为江西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6.
冯平 《华章》2011,(11)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是道教融摄先秦道家之思想理论的阶段性发展.本文以道教思想的融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唐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的主要范畴、人生哲学、意义及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道教重玄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7.
由广东省社科院、省文化传播学会和惠州市惠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老子学说与当代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于12月6日至8日在惠州召开.来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惠州市与惠城区的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台、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省内道教著名人士、惠城区社科工作者、惠城区各基层党委领导以及省市媒体记者30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10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专题论坛、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学术研讨.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观摩了在惠州市区元妙观举行的老子塑像开光仪式,参观了中国著名道教胜地惠州罗浮山景区.  相似文献   

8.
王禄 《华章》2012,(16)
道教是我国古代三大主要的宗教之一,它同儒、释共同作用,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要想充分发挥道教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需要深刻的了解道教的主要伦理思维,从而有效的利用道教推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道教中的三大伦理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道教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0.
孔令宏、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为国家社科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2011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12月5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了"道教研究新进展暨《江西道教史》首发学术研讨会",这里辑录了专家对该书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次之。道家理解理解的“真”倾向于事物本然的存在状态,与主观想象之“真”似乎无关。道家理解理解的“善”和“美”则是从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中引出。道家审美观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道家思想逐渐融入西方大众生活,在美国表现尤为显著。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道家典籍自身形式和内容及其西方印象使它具有强烈的召唤性;二是西方社会发展的选择,其二元文化的当代困境、心理学及科学的发展都契合了道家思想;三是美国自身文化的特点使然,美国超验主义本就与道家思想相通,道家思想又适时地成为极度个人主义的反拔力量,且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禅宗的接受以及风水、气功等的盛行都间接普及了道家思想。以美国为例,可以揭示道家思想西传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在唐代的普及,道教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仙境,道教的志慕山林、隐形遁栖,道观的香雾弥漫、仙乐齐鸣,都极大地影响到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唐代“桃源诗”的兴盛,促使桃源的意蕴发生新变,促成了“桃源诗”浪漫洒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给阿昌人的宗教信仰增添了新的内容。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首先是受移入滇地的内地人民的影响,其次是道士在阿昌族地区传道和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的设立。德宏户撒的皇阁寺保留了阿昌族道教信仰的诸多元素。道教在阿昌族地区传播表明,阿昌族很早就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道教并成为自己宗教的一部分.使阿昌族宗教带上较深的道教烙印。阿昌族的道教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有、无对于历代研究庄子之道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对范畴。他们或者以无为道,或者以有为道。又或者有无双遣归道于空。应该说都从某一方面触及了庄子之道的本质。笔者认为庄子之道是一种居阅性的存在,具体来说是有无“之间”所呈现的一种时境、时机与时势。  相似文献   

18.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已被一些人严重矮化与俗化。其实,老子是东土民间第一位大道,《老子》的目的在于展示道的境界,留下道的文化,使人们有所参照,不至丧尽道德与本性,最终能明白真理。《道经》论及至高无上的道、道的基本特性、得道者的表现、求道的途径等命题。《德经》论及道与德的关系、德的运行规律、大德之士的表现、如何德治天下、如何修养道德等命题。它们以“道”、“德”、“无为”为核心,无不指向修习身心、返朴归真的非凡意义与根本做法。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道教与传统农业关系一直十分密切.道教继承并发扬道家的重农传统,视务农为修道的一种方式,主张农道双修,历史上曾出现不少高道论农的局面,产生不少道家农书.道教仪式的举行、崇拜的对象、使用的供品乃至仪式中的禁忌和服食均与农业密切相关.同时,各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在道教法术中也蕴含一些农业科学技术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是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作为道教文化的宣传者,唐传奇吸收道教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阐释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自身的独特生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理论与唐传奇紧密结合,道家深奥的学问借助唐传奇的文学体裁得以通俗易懂地展现。唐传奇与道教有着多重关系,除了互利的方面外,道教具有禁欲思想,而作为文学,唐传奇具有人文情怀和启迪作用,二者在宣传"人欲"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