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2.
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蜀文化神秘面纱的揭开□李学勤11年前,中国考古学的一条新讯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四川广汉县的三星堆发现了两座时代相当商朝晚期的器物坑,出土了许许多多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骨器、象牙、海贝等文物,光怪陆离,得未曾有。大量文物经过整理修复,先后在本省、...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社会物欲横流、缺乏精神,民族自己的文化在丢失,社会出现巨大真空找不到支撑力,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的遗产和精神传承。”72岁的作家冯骥才,做了32年全国政协委员。近十年来,他每年的提案几乎都与“抢救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关。2014年两会期间,冯骥才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发言,其精辟的分析、尖锐的批评、务实的建议,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徐金星 《寻根》2004,(5):4-8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2002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期间,朱绍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曾谈到,有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  相似文献   

5.
距四川省会成都以北40余公里,广汉市城西约10公里的马牧河南岸,有三堆高出地面的土堆,犹如三颗星星分布在三星村的东南面。在马牧河北岸,有一高出地面,两头尖中间弯,似一弯月牙儿的地形,这就是与三星堆并称的月亮湾,它们自古就是一个整体,被当地人称为“三星伴月”。就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考察发掘,出土了震惊中外,神奇无比,魁力无穷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遗物,是四}!;地区目前所知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距今3000至50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19对年春,农民燕道城祖孙三人在离家不远的水沟边劳…  相似文献   

6.
古蜀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林向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80年代以来,古蜀文化(又称早期蜀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探索中华古代文明发源与格局的重大进展。它证明长江上游这方沃土同样是以华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根系所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策源地之一。一、古史...  相似文献   

7.
论前后蜀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承唐启宋的历史时期。处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后蜀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此全国战乱分裂之际,前、后蜀文化保存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文明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由于前、后蜀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前后蜀文化在唐朝奠定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前后蜀文化的发展不仅代表了五代文化发展的水准与高度,而且对于宋初的文化重建工作及其宋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某些文化领域(如民俗文化)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阳 《东方文化》2000,(1):83-88
  相似文献   

9.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徐梓 《寻根》2007,(2):12-15
很多权威的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都把蒙学说成是学校,这实在是狭了一些。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我国古代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其中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一、前言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只强调精神方面。同样地,宗祠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所讨论的宗祠文化是狭义的宗祠文化,关注的不是宗祠作为建筑物实体,而是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宗祠文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制度、信仰、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崇尚君权的观念已深入人们的骨髓,人们普遍认为,"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策划、海量采访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唤起民众对于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于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怎样从家庭入手培育正确的价值观,这个凝重而迫切的问题在“家风之问”中凸显。  相似文献   

13.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念中建筑遗产的史料原真性、地域文化生活多样性的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然而宽窄巷子改造在上述方面依然留有不少缺憾,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927年6月,博学多识而又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化的王国维,在“独上高楼,望断天崖路”之后,再也承受不住因传统化衰落而带来的痛苦,终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时人对他的死因有种种说法,唯有陈寅恪从“化”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王二人共事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四川的文化具有浓厚的"盆地意识"和"酸化"特征。现代四川作家以个体的生命之力进行了"精神的突围",从而从文学角度突破了四川文化发展的瓶颈。现代四川作家的"精神突围"主要表现在创化传统、对外开放和文化融合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文学和文化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代四川作家给我们提供了正反面都有的经验和教训。从文学的视角来讲,当代四川的文化建设应该很好地总结现代作家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7.
阎明 《华夏文化》2001,(4):12-14
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绵延不断的精神纽带。对文化的深入研究 ,不仅是严谨的学术问题 ,也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在学术界兴起的文化研究热 ,经过 10余年的深入发展 ,已经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学者们不再停留于对文化问题的浅层解释 ,而是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系统研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研究文化问题时 ,对“文化”一词加以界定 ,规范其内涵和外延 ,很有必要。但是对这个问题不宜过分纠缠。尽管对于什么是文化 ,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 ,然而研究文化的学者们普遍认为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张岂之我国有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开创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在评价方面带有片面性。特别是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有人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不慎重的否定态度,由此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改...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社会经济在取得日新月异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弊端。人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些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障碍严重等等。于是,有些人便对现代化产生某种程度的忧虑,进而揭示现代化内在的矛盾和负面效应。本文拟就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我们的看法。试图在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接榫的途径和方式。一、以现代选择传统,以传统反省现代探讨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认清传统文化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20.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