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在当代的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2.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乡(镇)村关系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运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我国乡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关系”或“指导关系”,而是存在多重互动关系;不同的乡村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特点,“乡政村治”至少存在“上下分治”与“并立分治”两种结构形态;乡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乡村关系的变化不仅受制于上级政府的权能和态度,也取决于村自身在经济上、行政上和社会上的自立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建国后乡村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换,进而提出在新时期要建构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通过乡镇政权的"公共服务"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后税费时代"乡村关系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税费的取消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乡村社会各政治实体之间政治关系赖以维系的税费收取链条,这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为乡村关系的根本变革释放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其向着一种良性互动的民主合作型乡村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经历了1949年以前国家统治下的“县政绅治”、1949年之后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和1978年以来国家治理下的“乡政村治”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从传统的政治统治转向政治管理最终过渡到现代的公共治理过程,内涵着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变革中,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又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侧重政府主导作用下的“多元共治”,推动政府与农民的现代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征。作为基层政府代表的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作为村集体经济代表的社区经济组织实现了社区治理的权力协作和让渡,其实质是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与以村集体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分享城中村社区公共权力的治理过程,这种治理过程凸现了城中村被纳入城市后社区治理的微观逻辑。  相似文献   

8.
9.
"乡政村治"是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产生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冲突.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二者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发展方向.这一战略的落实不仅是发展经济,还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当前存在公共体育空间不足、经费投入匮乏、组织管理落后等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体育经济、带动体育消费、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政策扶持、激活内生动力、优化体育组织、引入体...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关注边远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机会公平,以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普惠保障阶段;强调大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健全经费资助体系为重点工作的补偿帮扶阶段;体现对特困地区的资源倾斜和政策优惠,以完善教育帮扶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阶段;体现互惠性、全面性和治理化等突出特征,以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为基本构想的全面脱贫阶段.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乡村教育治理的内在逻辑离不开技术语境、历史语境和政策语境勾连的复合语境。因乡村教育特殊的样态与数字时代教育变革的需求存在滞差,导致数字乡村教育治理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城市本位的治理理念与乡村教育发展需求的错位,数字权威的治理机制与乡村教育运行活力的阻碍,技术驱动的治理方式同乡村教育文化积淀的背离。为有效开展乡村教育治理,须倡导融合式教育治理理念,契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理路;跳出技术内卷的治理陷阱,寻求多元治理主体的协调配合;借助新乡贤的治理关怀,守护乡村教育厚植的价值底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村级建立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农村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育扶贫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治理举措,辍学治理一直是我国推进教育权利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议题。从政策历时性演进来看,我国乡村地区辍学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入学机会的普惠性治理阶段和提升弱势儿童群体教育质量的专项式治理阶段、增强文化弱势学生学习信心的内生型治理阶段,并具有以县域政府治理为主导、以目标责任绑定为核心、以统一量化标准为依据等制度特质。针对因情感、心理等内生因素导致的隐性辍学问题,乡村地区辍学治理现代化建设应加大协同互通的统筹治理,深化智志双扶的长效治理,探索乡村教育的在地化治理。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6.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探究,已经走过了探索阶段(1 92 1—1949年)、总体性治理阶段(1949—1978年)、创新阶段(1978—2012年)、系统治理阶段(2012年至今)百余年历程。系统梳理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乡村治理的历史轨迹,是指引当前和未来乡村治理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促进乡村发展和治理的实践却是一直都在探索。本文在对乡村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新经验——南平机制,对其做法,作用以及对乡村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探讨。认为必须要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主体,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8.
我国边疆地区地域广袤辽阔、少数民族众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边疆治理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也是一个与本国和周边国家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边疆治理的起点定位于边界问题的解决,并选择以协调民族关系为核心目标,具有"民族主义"政策取向的族际主义治理方略,既是边疆地区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方法,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依赖,提出"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20.
对治理概念有多种理解和界定,但核心的议题是发展和秩序问题,对于乡村治理来说,乡村发展和秩序构建就是其两项要务.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以及秩序治理机制等方面皆已发生重要转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主要是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的,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创新,需要把握合理的、正确的创新方向.在乡村发展方面,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体制机制;在乡村秩序治理方面,需要朝着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大方向开展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不断改善和完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