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书、信和函书信书信在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书”.古代的“信”指信徒,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如:书翰,翰是羽毛。古代人用羽毛当笔,所以泛称笔写的书面文字为书翰,后来主要用来指书信.又如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也指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信写:“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其它还有书邮,如宋  相似文献   

2.
书信的别称     
一、函(hán),原指信封。如吴质《答东阿王书》:“发函伸纸。”(打开信封,拿出信纸。)《三国志·魏书·刘晔传》注引《傅子》,有“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每次碰上疑难的事情,总是通过信件来请教刘晔)句。这里的“函”则是指信件。现在,我们把函作为书信的代名词,常被广泛使用。便信可称“便函”,密信则称“密函”,公文就是“公函”,等等。  相似文献   

3.
“书”和“信”,古今含义有别.古代的“书”不等同于现代人的“书籍”,古代的“信”并不全指现代人的“信件”。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书和信是两个词。今天的“书信”古时一般只称作“书”,不称作“信”。古时的“信”指信使,使者。古代的书信除了“书”这个一般称呼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雅称。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5.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6.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7.
正式英文书信指事务信件或公函,它包括邀请信、感谢信、表扬信、道教信、抱怨信或投诉信、介绍信、求职信等。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和深入的中国,国外投资者纷至沓来。因此,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学会书写正式英文书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写作技能,也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写好一封正式英文书信呢?我们先看一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8.
《小恩的秘密花园》是一本绘本童话书。 整个故事的文字部分是由12封信件来讲述,信件是用小恩的口吻写成的,写给舅舅、奶奶、爸爸和妈妈。书信也是小恩的一个“秘密花园”,小恩的信,也如一座美丽的花园,鲜花怒放,阳光茂盛。  相似文献   

9.
林清峰 《学语文》2003,(3):45-45,44
我国古代诗文中,书信有诸多别称,若不明其意,读古典诗文,会引起困惑。书:在古代,书指信函,信指送信使者。《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书”即是信。杜甫  相似文献   

10.
先唐书牍文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唐书牍文论略钟涛,三孔琳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中的“书”事实上包括公膜和私函两大类。前者指臣下向皇帝的陈言进同,即所谓“上书”“奏书”之类;后者是指各类私人信件或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即现代意义上的书信。本文所谓“书牍文”,仅限于后者。在我国...  相似文献   

11.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12.
鱼雁和书     
文学作品中常以“鱼雁”代表书信。将书信称为鱼素、双鱼、鸿音、雁札、鸿雁。书信与鱼和雁有什么关系呢?先说书信与鱼的关系。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诗句要从书信的演变说起才能明白。东汉以前没有纸。古代用来写信的长条木板叫木简,又叫木札,信件就叫书简、书札。这种写信的木简制法是:先把树木锯成段,再把每段锯解成薄木板,再将这薄片木版刮削刨得平坦光滑。这种薄木板一般长 20厘米左右,宽 3厘米左右,厚 0.3厘米。写信人把要说的话用毛笔写在上面。信写成后,在写有信的木板…  相似文献   

13.
电子邮件是在互联网中发展起来的书信形态,与网络写作的多元性、众声喧哗性和非权威性等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电子邮件时代的信件被大众接受及其写作状态的转变却显得顺利与自然得多。网络使得个体化书信得到了最大的表现平台和绝对自由的发送的机会和场所。网络信件和传统信件一起构成了时代书信的整体,并且使当代书信书写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同时也揭示了书信形式“多层面”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释课题,明了书信功用 师: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书”是什么意思? 生:信. 师:对.汉语中有一些固定的词语,如“鸿雁传书”“柳毅传书”“飞鸽传书”中的“书”,都作“信”来理解.我们学过的一些诗句如“乡书何处达”“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也作“信”解. 题目《与朱元思书》就是—— 生: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5.
信的别称     
在古代汉语里,信有很多别称:鸿雁:旧说鸿雁可以传书,《汉书·苏武传》中有“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等在某泽中”。此后,便常以“鸿雁”来代指书信。尺素:素,白绢,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写字,后来就将尺素引申为书信,如:“驿寄 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鱼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曾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后来称书信 为“鱼书”,亦以鱼代指信使。如:“渐行渐远渐无穷,水洞鱼沉何处问”(欧阳修《木兰 花》)。锦书:书信的美称,如:“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晏…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现藏有周作人亲笔书信二十封,由新加坡商人许绍南保存,并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国大图书馆。周作人这批书信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分别写给友人苏乾英与龙榆生二人的,信中多有涉及到许绍南、陈之初的内容,因此信件被转交并保存在了新加坡。信中内容对周作人50年代初的生活状态及创作、翻译工作等多有涉及,书信风格依旧沿袭其小品文的风格特点。这二十封书信可以说是周作人个人生活、文学翻译、社会交往研究极为珍贵的一手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周作人与南洋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文化生命是琦君散文的整体审美建构。在致蔡文甫等人信中的细细诉说中,典型地显现出一种只满足于生活过得去的人生旨趣。作为杰出散文家的琦君,她的书信同样体现了澄静淡泊的艺术境界。另一些书信则散发出幽默的芬芳。  相似文献   

18.
神秘信件“梅,你的信。”浩的声音把正在全神贯注解题的梅吓了一跳。“谢谢!”梅接过了信。由于梅在校外的同学很多,经常收到来信,所以,她只是像往常一样,将信往书里一夹,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19.
英商业书信是指以商贸交往为内容而相互往来的各种英信件,有其特殊的格式,专门的术语和特定的习惯用语。本将重点谈论英商业书信的语言特点;采用“您”方式;避免使用有命令和责备语气的句子;避免使用威胁性语句,体谅对方;避免过于简单,唐突的表达;采用积极,肯定的语气;尽量强调所能做的事,避免使用消极否定的语句;用词简洁明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无论是在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中,还是日常生活使用的现代日语中,都能看到文语(古代日语)的身影。正如我们不能把「風立ちぬ」翻译成"不起风"一样,文语作为日语学习的一环,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日语的文语就像中文的文言文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其遣词造句越来越偏向现代日语,也越来越易读。而书信作为人们表达情感、记录日常的一种方式,信件中的文语,则更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本文选取战国、江户、明治等各个时代出自名人之手的书信,来看一看随着时间的前行,文语在各个时代的书信中都是怎样被使用的;并在借助工具书、教材等的基础上,试总结出一些规律,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日本文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