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一到,总是先看市报。我问他们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所以我们对她挺有感情。也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认为她老是打官腔,说官话,做官样文章。这两种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市报新闻接近性的高要求。新闻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与受众在地域上、思想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越近,大家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与受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越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市报,要不要搞好新闻研究工作?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地市报同样是一级党报,同样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发挥喉舌功能,增强地市报的指导性?如何使地市报具有贴近性和可读性?怎样把地市报办得通俗易懂,使读者喜闻乐见?等等,都值得研究。可是,在地、市、县新闻工作者中间,却长期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采写、轻研究的倾向,学术气氛淡薄。其后果是有些同志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3.
作为地市报,要不要搞好新闻研究工作?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地市报同样是一级党报,同样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如何发挥喉舌功能,增强地市报的指导性?如何使地市报具有贴近性和可读性?怎样把地市报办得通俗易懂,使读者喜闻乐见?等等,都值得研究。可是,在地、市、县新闻工作者中间,却长期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采写、轻研究的倾向,学术气氛淡薄。其后果是有些同志长期从事  相似文献   

4.
我统计了三家地市报,去年共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178篇。按选题分,基本上是两类,一是谈生产,谈工作的,二是纪念性、祝贺性的。唯独没有谈生活的。我们的读者,不仅要工作,要生产,还要生活;他们不仅关心改革开放、廉政建设、企业效益,还关心房子、孩子、篮子;他们除了上班干活、下班还会遇到婚姻、家庭、道德、交通、治安等问题。如果我们的新闻评论,能够选择一些读者心里想的、嘴上说的、身边发生的生活问题做点文章,我想读者是感兴趣的。而现在不少地市报的状况恰恰相反,越是街谈巷议、莫衷一是的生活话题,报纸的评论越是束之高阁,不予理会。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6.
取经琐记     
去年冬天,我们由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新疆地州市报总编辑学习组”一行十人,走访学习了湖北、江苏等地的十多家地、市级报纸。兄弟报社的热情接待使我们深感同行情谊,他们办报的丰富经验更使我们受益匪浅。这里,随手记下几则,算是“抛石引玉”,抛他山之石,希望引出同伴们更好的学习体会来。另需说明,本文如有失之偏颇之处,与兄弟报纸无关,当系本人理解有误。报纸办给谁看这还有什么要学习的吗?同兄弟报座谈以后,感到认识读者恰恰应该成为办好报纸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所走访的地市报,都重视研究自己的读者群。总编们对他们的读者分布、读者层次、读者要求等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宜昌  相似文献   

7.
地市报要不要进行理论导向?我们曾有过困惑:其一、地市报主要面向基层读者,理论文章登了,有多少人爱看?其二、地市报是小报小办,大块的理论文章哪能发得起?其三、地方无多理论权威,出得了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因此,倘打开两年前的《扬州日报》,除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经常发一些评论及杂感之类以外,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实践的探讨文章,则数量极少,质量不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经济和政治不断变革的时期,各条战线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们由于缺乏准备,加上少数长期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竭力鼓噪,更增加了人们认识真理的复杂性。因此,对读者进行理论引导,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消除疑虑,从理论上正本清源,这是报纸的一项重大任务。问题是,小报小办的地市报如何生动而持久地进行这种理论引导? 1987年9月,我们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大  相似文献   

8.
一看这题目有人会说了,老詹你开什么玩笑?你读过几天外语也能做翻译? 我说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本人没有读过几天外语,即使读过几天外语学会几个ABCD,GOOD,bye,大约也早已连本带利还给了老师。我想说的是第二种“翻译”,加了引号的翻译——把经济信息经济理论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翻译”给亲爱的读者们,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津津有味。说到这里,我想向在座的诸位提一个小小的问  相似文献   

9.
与大报相比,地市报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提高地市报的可读性,我们就得找出地市报的特有个性,按其规律办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立足本地,办出特色。地市报新闻来源于本地,反映本地市各行各业的变化,读者也是本地人。对读者来说,地市报纸比省、中央报纸更接近他们,更容易吸引他们,这是地市报优越于大报的地方。鉴于此,地市报应多登些群众和通讯员写的东西,由他们写出自己在工作中的想法、甘苦、问题,会更逼真、  相似文献   

10.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11.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12.
的我们采访团离开武汉的前夜,突然有人敲门,不期而至的是湖北中医学院的12位教授。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屋子里坐得满满的。“你们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他们问。我说是。“你们是北京来的?”他们又问。“可找到你们了。”“找你们真不容易。”“一大早从广播里听到你们来武汉的消息后,我们就到处打听。”教授  相似文献   

13.
做为一个记者,过去,我在面对每一个新出现的客观事物时,都会在心中自问:“读者关心此事吗?”现在,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和反思,我深切地认识到,仅仅问这个问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负责的新闻工作者,还应该再问一个问题:“读者应该关心此事吗?”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些事物刚一出现时。并不能立即引起多数人的兴趣,但这些事物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新闻工  相似文献   

14.
《出版经济》2004,(8):1-1
7月的一个周末,我在家中接到一个电话,看到是陌生的号码,很是奇怪,但是电话里传来的信息更让我觉得奇怪,对方问我是不是《出版经济》的,接着问我们是不是在做一个“读书指南”的东西,我说是啊,而且这第一期就是面向广大的中小学生的。原来,这位读者是从一个朋友那里看到的,她还说,她是位军营的读者,看到我们的介绍就很感兴趣。没过几天,我在外边办事,办公室的同事打电话告诉我有几个读者问“读书指南”的事情,说是想订我们这期杂志,还很关心以后的出版日期,希望能够全年订阅。本期推出的“中小学读书指南主题刊”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我们很…  相似文献   

15.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我的回答是:把地市报同其他党报区别开来。此应列为第一条。人们习惯于把地市报纸称为小报,用以区别大报。与省报与中央报纸比,它的版面小,覆盖面小,行政级别也小。然而这“小”只是一种表层特征,深层的、本质的差别,则是各自不同的读者构成。认识了这一条,我们才算认识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下乡采访遇上老读者,他们常会好奇地问,你们《农村大众》的贴心大嫂到底什么样?读者这样问,我是很高兴的。因为“贴心大嫂”是我主持的一个栏目,换句话说,贴心大嫂就是我呀!1998年冬,农村大众报第二次改版。我分到的任务是创办一个反映农民精神生活的生活类版面《田园乡情》。那时,我刚干新闻没多久,不知从何处下手,便向同事请教。同事对我说,这个版不好办,办得实了,像个新闻版,跟现在的《官情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大都是农村读者,有时他们从广播、电视中了解了某些时事新闻,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闻事件的性质、意义以及这条新闻涉及的其他问题却不大清楚。这时如果有人给他讲一讲,岂不是“磕睡遇着了枕头”?我们湖北襄阳报的时事宣传,就是本着这种精神,在通俗性解释和说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小河  王志康 《今传媒》2004,(4):44-45
大学毕业后,几乎没费什么周折,我顺利地到家乡的市报做了记者,这也许得益于我大学期间在各报刊露脸的那些文字吧。因觉得自己是凭真本事进市报的,颇有些踌躇满志,对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也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9.
“有些县市报品位不高”——当今新闻界有行家这样直言不讳;“县市报受诸方面条件所限,难以办出高品位”——县市报中有同志这样忧心忡忡;“我们一定能办出高品位的报纸”——众多县市报人尤其是老总们却又这样坚信不疑。众说纷纭中,有人要问:“究竟县市报能否办出高品位?”对此,我们结合编排第1266期《襄阳报》的体会,感到县市报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在编排中坚持高立意,是完全可以办出高品位的报纸的。我们这期《襄阳报》是一期专号——199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特刊”。此刊经精心编排出版后,社会反应较好。不少读者来信肯定,有些专家在审读时将其与在北京同时出版的十几家大报比较后,认为,从总体因素看,此期《襄阳报》已基本达到大报水平。那么,这次成功的偶然中有些什么必然性呢?我们经过始而欣慰、继而思虑、再而领悟的参禅式悟道,终于从办报主体即报人自身的编排功能释放上,悟到“三个立意要高”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最近,和几位编辑同志聊天,谈到现在在忙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是搞选题,抓一些热门的、读者有兴趣的选题;二是忙推销,希望把印数能搞上去;三是看点稿子。问他们读些什么书。他们说,现在要完成全社全室承包的经济指标,这是硬任务,几乎要全力以赴,很少有时间读书。有的说,想读书,但实在没有这个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