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诸侯封国.虢仲、虢叔为周文王的弟弟.他们分别受封为东、西二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周平王四年(前776).东虢被郑国所灭。西虢后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黄河两岸,《汉书》等史籍中称之为北虢、南虢,前655年为晋国所灭。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东南有两个山水相连、相互依存的小国,一个叫虞,在现在平陆县的东北一带,一个叫虢,在现在平陆县东南靠三门峡一带。这两个小国的祖先都是周的后裔,它们相处的十分和睦。 晋献公在灭了耿(今稷山县西南)、霍(今洪洞县西北)、魏(今运城县)以后,对虢虞两国觊觎已久,然而却找不下合适的借口。那时恰巧虢公丑好兵,两国在边境上时常出现争端,晋献公就想乘机讨伐虢国。一天他向大夫荀息说:“现在可以讨伐虢国了吗?“荀息说:“现在虞虢两国关系很好,若伐虢,虞必相救;若攻虞,虢定救援。”晋献公向荀息征求伐虢的计策。荀息说:“我听说虢公好色,如果咱们多送给他一些美女玩物,他就会沉迷女  相似文献   

3.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漫话潼关     
在我国古代以险要的形势和特殊的战略地位而驰名的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东端,秦晋豫三省交会处。潼关南障秦岭,北濒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是个主要由自然山川形成的军事要塞。它依东可以攻西,据西可以凌东,仗北可以阻南,凭南可以御北。四面八方,无不有险可依,地理形势十分特殊,曾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  相似文献   

5.
梅山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据古籍记载,史称“梅山蛮”的古代民族就居住在湘中的雪峰山脉一带,今邵阳、娄底、益阳、零陵一些地方即为“梅山蛮”活动地  相似文献   

6.
一、两晋以前民族融合的简况我国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各族的祖先就散居在这辽阔的国土上。据说:姬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北部,住着黄帝的姬姓部落群。姜水流域即今关中平原西部,住着炎帝的姜姓部落群。在今山东一带,住着少(?)的赢姓部落群。在今淮河流域居住着太(?)的风姓部落群①。此外,还有一些部落群分布在其它地区。后来,黄帝的部落群中有一部分向南、向东发展,进入黄河中游。炎帝部落群中也  相似文献   

7.
<正> 一、新四军四师东移皖东北是战略的必然选择 1、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状况 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华中地区是早创建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位于豫皖苏三省边界,东靠津浦铁路,西濒新黄河(史称黄泛区),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此地扼华中交通枢纽,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是联系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党项乃羌人一支,晚起,“魏、晋后微甚”(《新唐书·党项传》),南北朝末始初露头角于历史舞台。初居河曲(古析支地,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后稍大其地,“东距松州(治今四川松潘),西叶护(西突厥地),南春桑、迷桑等羌(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北吐谷浑(据有今青海北部、甘肃南部一带),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新唐书·党项传》),而其腹心地区,当仍不外以河曲为中心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远近一带。其时,党项势仍弱孤,只好往来依违于隋、吐谷浑、吐蕃、唐几个政权间。七世纪后半期,  相似文献   

9.
古地名简释     
太形即太行山,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此。河阳,古泛指黄河以北地。姑射古山名,在今山西临汾西,一名石孔山。相传其山多水而无草木,为古之得道者王倪、?缺、被衣、许由四子所居。《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相似文献   

10.
本根据峡区的最新考古资料,对峡区楚化的分期、特征与分布进行探讨,认为春秋早期楚化才进入今宜昌西陵峡地区、秭归一带。春秋中期楚化遗存较少,在空间上没有什么进展。春秋晚期楚人势力急剧向西扩张,西至奉节、云阳一带。战国早期的遗存也比较少。战国中期是楚人西进的又一高潮,最西可达今忠县一带。战国晚期已逐渐退出了峡区。楚化西渐以后,与土化交流融和,形成了楚化的“峡区类型”。  相似文献   

11.
匈奴民族名,也称“胡”,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兴起于漠南黄河河套及阴山(今内蒙古西起狼山、中经大青山、东至大马群山)一带。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业和农业仅居次要地位。手工业有冶铁、铸铜和陶器制造等。食畜肉,饮(?)酪(牲畜乳制的乳浆),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毡制帐幕),无文字。  相似文献   

12.
春秋至西汉初年六百多年间,在今川西南、滇东北的昭通、曲靖至贵州西部一带,方国、部落林立,互争雄长,西僰、牂柯、夜郎为其代表,曾经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既参加中原盟会,又与巴、楚、邛都、滇国交通。汉武帝开西南夷,正是以部族为基础,在僰人区域设置犍为郡,夜郎境域则为牂牁郡、滇为益州郡、邛都为越嶲郡。夜郎西部包括有今天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等境域,此时的昭通境内还有与夜郎并称的"僰侯国",犍为南部的朱提(今昭通)地区则也称为"西僰"。  相似文献   

13.
新乡,地处豫北,南临黄河,北依太行,为拒扼晋东南之门户。作为黄河北岸的桥头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历代兵家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牧野之战,是史载新乡战争史的滥觞。商末,纣王暴虐无道,国内饿殍遍野,人民怨声载道。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召令天下,“殷有重罪,不可不毕伐”,遂亲率战车三百辆,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余人,并联合各诸侯兵车四千辆,自孟津渡河与商军鏖战牧野(今淇县南到新乡东北一带),商军主力阵前倒戈,纣王退败至朝歌,登鹿台自焚而亡,周遂建盛世江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河套地区农业,从康熙年间的初创到乾隆时期在禁垦声中有所扩大,史籍语焉不详。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地农业危机日趋严重之际,它却一枝独秀,飘香塞外,成为内蒙古西部区一大粮仓。本文拟在所见史料基础上,仅就清初康、乾时期河套农业概况及鸦片战争后该地农业及农田水利发展规模及其原因略作探讨。一河套地区史称后套,它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西至乌兰布和沙漠,东达乌拉山前及昆都仑河,东西长400多公里,南北宽60余公里,包括今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五原两县和  相似文献   

15.
刘勰,字彦和。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即公元四六五年。《梁书·刘勰传》说他是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其实这只是刘勰的祖籍,他的父辈、祖父辈和他自己都是出生在南徐州南东莞郡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刘勰的祖父刘灵真,生平事迹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是南朝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刘勰的父亲刘尚,生平事迹亦不详。史称他曾任越骑校尉。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普定卫(治今安顺市)屯堡为中心的平坝、普定、安庄(今镇宁)三卫屯堡区,其东北抵威清卫(治今清镇市)界,东抵金筑安抚司治所(今广顺),东南临废普定土府治所(今扬武洗马塘),南抵宁谷司治所,西南插入募役副司(治今镇宁下募役)境,西抵顶营司界,西北含定南所城(今普定县城)南北地区,与西堡司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你知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史称曾侯乙.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他生前制作的编钟在已发现的编钟乐器中绝无仅有、举世无双.说他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发烧友可谓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8.
敦煌县唐宋时代属沙州,州治、县治皆驻沙州城,即今敦煌城,故址在今敦煌市沙州镇西党河西岸。县境居州境之西北部。归义军时期(晚唐至北宋)敦煌县境以沙州城为中心,南跨鸣沙山50里,北紫亭县为界;东至阶亭驿(今安西县芦墩)170里,与瓜州常乐县为界;北至碱泉戌336里,与伊州为界;西北至西盐池117里,与寿昌县为界,西盐池之西70余里即古玉门关,属寿昌县;西南至破羌亭(今俄博店)55里,亦与寿昌县为界,破羌亭西南65里即寿昌县城(今属敦煌市南湖乡)。总计东西112.5公里,南  相似文献   

19.
兰州地区畜牧业历史悠久。史称在汉代及其之前,包括今兰州地区在内的陇右诸郡,畜牧业相当发达: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当时兰州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征稽,但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在汉代,封建政府的牧苑故址就设在今兰州榆中地区。可见,至迟在  相似文献   

20.
榆林窟党项蒙古政权时期的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项族、蒙古族都建立过政权,统治过河西和瓜沙地区。党项族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11世纪初,在“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胜利声中,建立了以兴庆府为中心的西北小区域的统一政权——夏国,史称西夏。管辖的境域:东至黄河,西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