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于晶 《科教文汇》2009,(16):189-189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在1+8城市中具有很大优势。本文探讨了如何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黄冈怎样快速融入城市圈,加速黄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区域产业协作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具体途径,从而达到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伟大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金融、交通、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合理利用好这一机遇需要武汉及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明确自己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介绍武汉城市圈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讨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国亮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2):25-26,42
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是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农村金融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同时,还将有助于武汉城市圈农村中低收入农户民生为重点的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展开。针对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的现状进行客观、深入分析,指出武汉城市圈农村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城市圈以其强大的聚集力加速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聚集经济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外部性,如何消除负的外部性并增强正外部性是城市圈健康迅速发展的关键。武汉城市圈在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其正负外部性产生原因,并得出如何将武汉城市圈聚集经济负外部性内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日益增大的差异性.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得反映武汉城市圈经济的8个指标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九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已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了解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科学地发展武汉城市圈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用变异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圈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并提出圈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柯新利  孟芬  马才学 《资源科学》2014,36(8):1572-1578
从武汉城市圈全局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案例区内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的人口总量结合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测算得到武汉城市圈耕地需求总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进而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为基于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的方法支撑。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能满足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资源区域间优化配置须同时考虑全区域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浅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现阶段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揭示出城市圈产业结构中产业专门化率低、不具有比较优势、一产过高、三产过低、产业同构严重等问题,为制定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武汉城市圈社会与经济相关问题,特别是城市圈内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对推动武汉城市圈区域一体化建设,引导两型社会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伟  高婷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8):99-100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的C2R模型,计算了200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对效率值,从相对有效性的角度对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金融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武汉城市图的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自主创新的活跃期.圈域金融业人力资源较丰富,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电子化技术较发达,金融组织体系较完备,信贷合作也初具规模,金融协作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城市圈经济金融创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外源融资能力弱小、分工定位不准、人才流动不活等,特别是金融创新乏力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武汉城市圈既要着眼于圈内各城市内部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又要放眼于圈内经济金融的高度合作,基于此,必须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低碳竞争力的高低是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直接反映,同时低碳城市建设的推进需要提前找到城市低碳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建模对武汉城市圈、珠三角等4个城市群2007到2016年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仿真预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城市低碳竞争力整体排名变化比较大,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唐城市群的竞争力随时间变化呈现平稳的变化趋势,而珠三角和呼包鄂城市群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最后,针对结果分析,从政府、企业和居民3个层面提出提升城市低碳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咸宁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科技人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分别从科技人才的规模、结构及作用分析了成宁市科技人才现状,并指出了咸宁市科技人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科技人才的数量及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从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视角提出咸宁市科技人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政策模型分析法,可以发现政策中的问题,探求政策创新的路径和策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市低碳发展激励政策的模型分析,应当以创新与扩散模型为基础,同时考虑政策系统中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政策还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城市圈政府及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激励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在中国铁路网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凭借高铁的发展,武汉有机会快速提升其城市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武汉必须明白自己作为“枢纽城市”的责任。首先,管理者要树立起“大交通”的思维方式;其次,城市要加快建设智能化的市内交通系统;最后,武汉要致力于建设高尚的交通文化。  相似文献   

18.
唐承财  赵宗茜  刘晗  周韶睿 《资源科学》2016,38(7):1297-1307
基于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运用PPT情景模拟、个性化订制、深度访谈的方法,让游客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边境旅游要素进行线路组合,从性别、职业收入、年龄三种属性分析北京居民对丹东、喀什、满洲里、崇左、西双版纳这五个边境旅游城市的选择行为,找出影响北京不同属性的居民选择边境城市旅游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性别、职业收入、年龄三种不同因素均影响北京居民对中国边境旅游城市各类旅游要素的选择行为。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个性化订制式入手分析边境旅游营销路径,然后分别以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收入、不同年龄的旅游者为三个目标,分析中国边境城市旅游市场营销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武汉新港建设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建设武汉新港势在必行,为武汉地区的经济服务,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地位。建设武汉新港,关键在于发展武汉的港口物流业,建设相关的产业配套,建设综合的运输体系,完善通畅的信息交易平台,注重人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