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2.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鲍照是南朝一位诗赋大家,他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学史称“鲍参军”。杜甫有“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之誉,足见杜甫对鲍推崇之深。《芜城赋》是鲍照赋的代表作。此在选材方面别开生面,以历史上的繁华落笔,笔锋一转写其芜废、衰飒,收到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而在语言遣使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情与景的结合也十分出色,通篇写景却句句是无限兴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4.
鲍照是南朝一位诗赋大家,他做过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文学史上称“鲍参军”。杜甫有“清新瘐开府,俊逸的参军”之誉,足见杜甫对鲍推崇之深。 《芜城赋》是鲍照赋的代表作。此文在选材方面别开生面,以历史上的繁华落笔,笔锋一转写其芜废、衰飒,收到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而在语言遣使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情与景的结合也十分出色,通篇写景却句句是无限兴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5.
“平居”解     
<正>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中“平居”一词,今人多释为:“平昔所居之处”或“平时居处”。愚意以为不确。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释此诗“故国”句为“言故国平时之事”,至为确当。“平居”一词在古籍里皆作“平时”、“平素”解,《国策·齐策五》有“夫差平  相似文献   

6.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7.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8.
作者写周围的客观景物,往往是用来衬托思想感情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写的彩云、猿声、轻舟是乐景,用来陪衬诗人旅程中的乐情.“无比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诗中前一联写的秋景是哀景,用来陪衬后一联写的诗人在客地独登台时的哀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这种情景一致的手法,称为陪衬,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10.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8,(74):8-9
安史之乱成就了一名伟大的诗人——杜甫,他以诗写史,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血泪,发出了一个时代的呼号,被誉为一代"诗圣"。本文以杜甫诗作《春望》为解读文本,探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并以此诗写景的三大特点来结构全篇:一、写景状物注重临摹现实,凸显乱世之离殇;二、写景状物讲究布局章法,呈现"顿挫"之气韵;三、写景状物力求传情达意,流露"沉郁"之哀情。借此,窥视诗人那颗流血悲痛的心!  相似文献   

12.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是目睹南明兴亡的明代宗室苏昆生在故地重游时所唱套曲《哀江南》的主调。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让他直抒胸臆,而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铺写沿路所见,集中笔墨写景,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痛融入其中。经过层层蓄势,写景状物自然转入抒情高潮——“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慷慨悲歌猛然爆发,看似突兀,实为水到渠成之妙笔。作者的匠心在于艺术地处理了今与昔、实与虚、详与略、情与景的关系,让写景文字成为直唱悲歌、声薄云天的必要铺垫,成为震撼山河的悲怆情绪勃然而起之前必不可少的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5.
杨朝霞 《文教资料》2005,(5):189-190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着的,所以对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感悟无疑就成为诗歌鉴赏的重点。诗人写景抒情,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两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联指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开了,天地在其中日夜飘浮,是写景。下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伴着老病的自己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当时杜甫从四川东下,在岳阳楼上想念吴楚的亲友,所以吴楚跟亲友就这样连接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 :“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为我们鉴赏古典诗词提供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由于情与景在诗词中构建的方式不同 ,所以我们鉴赏品味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概而言之 ,可从如下几方面着眼品味。一、寓情于景。有一类诗词中常是情景分写的。有的是上句写景 ,下句写情 ;有的是上联写景 ,下联写情 ;有的是前半部分写景 ,后半部分写情 ;有的是上片写景 ,下片写情等等。这类诗词的情景抒写虽有侧重 ,但其内涵是统…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8.
船山诗论以“情与景”的结合在诗中呈现的意象形态为其立论依据;以“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叫含情”为其诗美理想;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而“一倍增其哀乐”为其佳效应,凡此种种,,莫不新入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20.
《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秋,在夔州写的一组七言律诗。那时连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河北藩镇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吐蕃、回纥相继进攻,蜀中将领也不时叛乱。广大人民仍陷于深重苦难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无日忘怀国事,这时,他虽“一卧沧江”,但对“乾坤含疮痍”的境况,仍旧忧愤不已。面对秋气萧飒的现实,无穷的感慨涌上心头,他感慨国运今非昔比,感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未酬,感慨今日报国无门而漂泊江湖,真是“江湖满地一渔翁”啊!于是他便写下了《秋兴八首》这样一组不朽的诗篇。这组诗是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是其七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