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赵园园 《考试周刊》2011,(88):31-32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问题不仅使人与自然之间变得不和谐,而且使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和谐,更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处处都需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支撑,因此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寻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指出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依附型和征服型为主要类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经历了顺应性平衡、利用性迁徙和商业性逐利生态价值观演化。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日渐迫切。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新型生态价值观要回归以人为本,并指出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借鉴其理论成就,构建和谐型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改变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引导公众追求绿色消费方式,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就是人类盲目地利用科技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错误的科技价值观。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科技价值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文明制度不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只有在经济维度、制度维度、思想维度和国际维度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于美丽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念的转变基于人类对自然界、对自身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成价值观生态范式的转变即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目标。这不但是实践的体现,更是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包含自然价值的新价值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工业文明状态下的生态危机,就是那个时代由人类生存范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要想化解这种危机,就要反思过去人类的生存范式,实现生存范式和社会关系范式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8.
荀子以“自然”的天和“自觉”的人为基点的生态伦理思想,包含三个基本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万物和谐理念:“谨其时禁”、“节流开源”的自然保护理念;“节用御欲”、“常虑顾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青年力量、先锋力量,培育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安宁片区的几所职业院校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让其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成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践行者、维护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我国绿色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汇聚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利益,关乎民族未来。创新是教育价值变革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要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文明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创新生态文明实践支持,创新建立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人,完成生态事,造就生态社会,而这些都需要顺应创新教育价值观的变革,需要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参与及支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伦理学成为一门显学时,就突显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共同的悲哀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就遮蔽了人的本真自我。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论域。因此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的生态伦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三大学科特征,其理论性、学科特性表现在它研究对象的拓展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三个方面。在价值问题上生态伦理学的创新性亦十分明显,它认为:人类并非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与万物都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自然界乃价值的源泉之一;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高于其经济资源价值;地球的经济资源价值是有限的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些理念和构想为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供环境保障,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理论指导的关键环节上,认为在于能否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处理好人对自然、社会和科学实验的三大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同一社会发展范畴下道德与文明依次递进的伦理哲学命题。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着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发展的同时,提示着生态伦理的建设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伦理的立规立范和教育用语研究发展,并经过生态伦理教育实施向生态法制伦理建设的强化,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下性发展的逻辑命题。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四个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规范为参照和思维对应,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探寻生态伦理规范用语的提炼为基点,力求提出供学界探讨的生态道德用语研究及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性发展论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生态价值观念的提升,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生态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美丽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依靠环境德治,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制体系,完善生态立法,加强生态司法,规范生态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