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用身份是以社会身份为基础的,顺应交际目的和语境特征而建构的某一种或多种动态的交际身份。构建多样化的营销者语用身份是品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重要话语手段。以广州本土新兴餐饮品牌为例,通过自建企业社交媒体营销话语小型语料库,系统考察新兴餐饮品牌的语用身份构建类型、特点;对千禧一代消费者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其青睐的语用身份类型并基于话语实践类型理论给予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有意不礼貌是说话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而采用的一种语用策略,且威胁听话者及第三者的面子,引起情感变化,表征身份。基于课堂话语,本研究探讨有意不礼貌对身份的建构功能,皆在揭示有意不礼貌和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有意不礼貌的语用认知理据,然后分析了有意不礼貌语境下权势身份、人际身份和情感身份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教师的身份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通过话语策略共同构建的;在本语料下,教师凸显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专制性。最后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应从专制型模式到权威型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3.
对教授在报纸与微博中集体身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后发现:第一,尽管报刊与微博在建构"教授"社会职能时存在差异性,但二者均通过"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积极一面建构其集体身份;第二,报刊与微博皆采用积极刻板印象形成的话语策略构建"教授"积极集体身份,但微博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使用数量多于报刊;第三,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传统是形成媒体中"教授"积极集体身份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体育采访话语是常见的媒体话语之一,它离不开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多重身份的构建,同时通过不断地构建新的联系来推进采访。以李坚柔冬奥夺冠后接受采访的话语为例,运用詹姆斯·保罗·吉的构建任务的理论,从身份和联系的构建出发对体育采访话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批评隐喻视角下的隐喻是实现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本研究以2015奥巴马国情咨文为语料,研究话语者如何受交际目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运用话语策略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分析表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通过隐喻构建了自己作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发展的引导者和成长的看护者,而这样身份建构的背后是由政治目的所驱动,这为凸显隐喻、身份建构与政治目的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7.
通过以2011年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考察培训期间学员们在QQ群聊中主要运用哪些话语形式与策略来构建志愿者身份,从而揭示以网络为媒介的话语,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职前现状,而且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素质与培养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身份研究是话语分析社会应用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阐述了目前话语分析的研究概况,揭示了证券分析师身份构建研究的必要性,探讨了股评话语的机构性性质,并考察其机构性特征,发现证券分析师在构建其机构话语身份时主要围绕发话者、话语本身和话语环境这三个交际因素展开。  相似文献   

9.
郁冬 《文教资料》2008,(27):154-155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媒体话语权建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话语权”已经成为当下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媒体话语权构建起步较西方晚,该话题目前正是新闻传播业的热点.本文从话语对象的确立、话语载体的建设、话语策略的把握三个方面对我国媒体话语权构建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对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托,借助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分析西方报刊网络媒体对弱势群体(乞丐、无家可归者、穷人、失业流浪者、非法移民、灾难受害者、难民等)报道中的话语特征,通过对比西方都市媒体对弱势群体消极与积极的话语表征,从积极话语分析角度建构处理弱势群体新闻的语言学模型。这种模型为当今中国政府、媒体处理复杂的群体身份、建构和谐都市、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一种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传媒既是宣传者、解读者,也是实践者、推动者。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在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等方面的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强,全方位、多角度、高成效地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新闻传媒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分层的现实情况下.新闻媒介所发布的各类信息更多地关注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人数众多但消费能力弱小的各阶层话语空间更加狭窄。民意表达不畅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的一个背帚因素。发挥媒介的社会公器的作用,主流新闻媒体应扩大新闻的报道面、提供更多元化的信息、关注更广泛的阶层以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得以进入公共视野,从而有效地进行舆情疏导。  相似文献   

17.
“仁”字从“人”从“二”,从字形结构来看,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处理这两种关系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有一种原则来协调这种关系,而孔子的“仁”学思想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从这一根本原则出发,我们不难找到处理各种现实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要从孝悌之义中汲取有利因素;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从忠恕爱人的原则中汲取精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是国际大趋势,成为保障成人教育以及终身学习质量的基础。在德国波恩召开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国际比较视角”学术会议呈现了诸多研究热点。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学者提出的关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核心能力的界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根据工作场所进行分类的禁锢。学者认为其能力开发,学术专业化是专业化的重要基础,持续专业发展是贯穿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认同,“谁是成人教育工作者”是会议讨论中最难得出统一答案的问题,关键是在广泛定义成人教育工作者与“专业界限”之间需要有一个理性平衡。这次国际会议西方话语体系占主导地位,创造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中国经验”,是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Semi-structur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riding o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15 participants, three men and 12 women, were between 15 and 65 years old and have various physical disabilities. The data analysis derives from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psychological theory that understands identity 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formants either acquire a new identity as a rider or they resume with the rider identity they had before their illness or accident; riding offers a link to their previous lives; and riding helps to focus on what the informants can do, and not, as this group is often viewed by society, on what they cannot do. The findings thus show that riding can influence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