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借鲜血溅成的桃花扇描写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南明弘光一朝兴亡的历史画面。对弘光帝福王朱由崧的荒淫无耻,阮大铖、马士英这些阉党余孽当政时的倒行逆施、出卖民族利益,高  相似文献   

2.
一代名妓李香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曾永义先生根据清代传奇《桃花扇》改编的昆剧《李香君》更加凸显了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不畏权势的英勇气概及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在当下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信仰紊乱的社会环境中,曾先生重塑的香君形象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4.
《圆圆曲》《桃花扇》都是以明清易代作为大的社会背景,其中女主人公陈圆圆与李香君形象的塑造有相同的因子,亦有迥异的个性,本文拟分析二者形象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剖析形象区别的深层原因,由此解读两代文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然传奇终究是传奇,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作者虽说“实录”,但在创作过程中难免因需要进行虚构加工。因此,通过对现有文献略加考辨,可以还原《桃花扇》中一部分史实,如李香君缘何名盛于秦淮、与侯方域结识时间、李香君之高义与气节,从而认识一个历史中的李香君。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中涉侯方域与史可法戏主要包括福王之立、侯方域入狱、侯方域投奔史可法等内容,是仅次于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考证《桃花扇》中福王之立、侯方域入狱、侯方域投奔史可法,证明其皆为实录,这说明《桃花扇》剧情与史实并未乖离。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的形象塑造融入民族话语,博得了不同时代观赏者的共鸣。文章将李香君的形象审美从民族话语中分离出来,借重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思考李香君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经典传奇戏曲《桃花扇》一直被称为秦淮余韵,以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着重写南明王朝的兴衰历史.剧本中的青楼女子,除了李香君,还有卞玉京、李贞丽、郑妥娘和寇白门,本文将以剧本为底,分析《桃花扇》里的青楼女子,得出乱世女子皆薄命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寇静 《考试周刊》2014,(22):22-22
<正>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本选入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选修课本,为学生学习某类文学作品的样式提供了方便。进入选修课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选修课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术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课文《哀江南》时,学生对于《桃花扇》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李香君这个人物,男生喜欢,女生更是对其如痴如醉。我要求同学们搜集清代有一定文学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最初布置这个题目,我觉得很有难度,担心任务量大,不好完成,但结果超出预想。  相似文献   

11.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3.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4.
《风月宝鉴》与《桃花扇》都是采用"借情言政"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明王朝灭亡的痛惜,《桃花扇》用真人真事编成戏剧形式上演,而《风月宝鉴》则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在《桃花扇》中多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绍珊与其女儿李虹玉(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合著的《桃花六记》是一本另类散文著作。全书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史料和科学考证,来探寻桃花的历史渊源,入文、入诗、入画,给读者以美好的向往和奋进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仔细研读过侯方域的《壮悔堂集》。《桃花扇》中诸多情节就直接源自《壮悔堂集》,依据《壮悔堂集》剧作家进行了加工点染和艺术创造;《壮悔堂集》还在思想倾向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影响了《桃花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