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定龙 《钓鱼》2004,(7):22-22
常在钓鱼网上泡着,看到一些有关钓线的错误观点,总想一吐为快。近来在《钓鱼》杂志上读到两篇有关钓线的文章,感到人们对钓线的错误认识真是根深蒂固。就我自己的感觉,我以为这里有人们对钓线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写作态度上的不严肃。下文中,我就事论事,只就钓线的有关的错误观点作一剖析,但愿有些提法就此打住。  相似文献   

2.
看了2006年第五期《中国钓鱼》余政钓友文章《这是一条什么鱼?》和何川先生文章《奇怪的鱼,是重唇鱼,还是丁鱥?》,本人常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垂钓,经常碰到这种奇怪的鱼,如果判断没错,应是丁鱥。  相似文献   

3.
王磊 《钓鱼》2012,(19):60-60
高科技的高分子聚乙烯钓线在最近几年的海钓领域已经展现出上升的势头,因此应该对这一风潮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无论他们选择的是哪一个品牌的辫线,我所认识到的南佛罗里达的海钓向导们都已经转而使用辫线了,这既出于钓鱼的考虑,同时也有着费用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龙 《钓鱼》2007,(8S):70-70
听说渔具产品要制定产品标准了,感到由衷的欣喜。前几年曾写过一篇《标准线,能走多久》的文章在《钓鱼》发表,文章里面的预见果然成了现实:当时少见的几种不跳号的标准线,现在都顺应了市场潜规则,明着暗着跳了号。渔具界一位资深人士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的钓线,90%以上的超标。”因为工作关系,我对钓线的了解更直接,我感到至少有95%以上的钓线向上跳号!  相似文献   

5.
我曾在《中国钓鱼》杂志(2005年第十二期)上发表了《浅谈近海海钓中如何使用充气船》的拙文,经过一个阶段与钓友们进一步的深入实践,感到还有一些安全上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没有说到,在此加以补充,请各位钓友在使用船时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6.
刘定龙  朱广宇 《垂钓》2008,8(2):42-43
有些关于钓线的文章,存在“合理想象”、抄袭、跟风、以讹传讹的现象。关于钓线的错误解释,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和消费观念。再加上人们习惯的节约和怕麻烦心理,总是对钓线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厚望,结果导致断线现象时常发生。自《品读钓线》从去年6月开始在《垂钓》连载,笔者收到不少钓友反馈——希望得到一些实用的判定钓线好坏的方法。这里,笔者在本文中拟就之前写过的部分内容,择其要点进行了一番梳理,并作一些补充,籍以回报钓友的热心关注。  相似文献   

7.
钓翁放生图     
张景孔 《中国钓鱼》2006,(10):55-55
我是一个钓鱼迷,在此想通过《中国钓鱼》杂志向各生产渔具企业转达我们钓鱼人关于钓线颜色的一个建议。我是年轻人,视力和视觉好,对各种颜色的渔线都适应。而我的父亲是一位年近60岁的人,眼睛花而且是远视眼,对渔线的颜色特别敏感。比如说茶色、浅红色、烟灰色的渔线都看不清,只有透明色和黑色看得清!有次就因为钓鱼的脑线是浅红色,父亲忙碌半天也没有把鱼饵挂上钩,让父亲对钓鱼的兴趣大减,我父亲的钓友和他年岁相当,都说对彩色的渔线用不惯。希望广大生产渔具的企业想想上年岁的老年钓友,为他们生产出适合视觉颜色的钓线。谢谢!  相似文献   

8.
余政 《中国钓鱼》2006,(5):38-38
一天逛街遇见几住钓友,翻看他们的鱼获,发现一条奇怪的鱼是我从未见过的。于是拿回家养着,晚上叫朋友们到家里来辨认,都说不认识。我又把鱼拿到一位70多岁的钓友家让他辨认。他说他钓了几十年的鱼也没见过这样的鱼。于是我想到《中国钓鱼》杂志,希望专家能告诉我。  相似文献   

9.
《钓鱼》2007,(9S):5-5
我是一位才有三年钓龄的钓鱼爱好者,朋友曾借给我几本《钓鱼》杂志,使我和《钓鱼》杂志结了缘,每期必买,但也错过了一期,所以今年早早就去邮局订阅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何川 《中国钓鱼》2005,(9):40-42
前不久,《中国钓鱼》杂志转来钓友王先生的来信,咨询偶然钓到的一条“怪鱼”究竟是何方神圣。笔者拿起照片仔细一看,初步断定此鱼乃水族爱好者们常说的“清道夫”是也!可能最让人疑惑的就是这条“清道夫”的个头与我们平常在朋友家、水族店中看到的相差太大,莫非出现了变异不成!此外,很多钓鱼爱好者都知道,清道夫是热带鱼种,  相似文献   

11.
刘定龙 《垂钓》2007,7(12):45-46
作者后记:我和钓线 我在纺厂工作近20年,对化学纤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也仅仅是对用于纺纱的化学纤维有些基本认识。所以,尽管笔者钓龄很长,对钓鱼线的接触和研究也较早,但只是近来因工作关系,接触了钓线的实际生产过程后,对钓线的了解才有所深入。在《垂钓》连续发表的“品读钓线”系列文章,可以说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相信有不少错谬之处,还请行家和钓友谅解。  相似文献   

12.
致钓友     
定龙钓友: 你好吗? 读今年第一期《中国钓鱼》,看到你在害大病时为我们写的《劝钓》,很感动。你在放疗的痛苦中,还这样惦记着我们,生怕我们也有什么闪失。 我们素不相识,是《中国钓鱼》让我早就认识了你——你写钓鱼,我读钓鱼,是钓鱼把我们  相似文献   

13.
李寒停 《钓鱼》2004,(7):36-37
春天来了,又到了海钓的大好季节,通读《钓鱼》杂志读者大聚会的消息后,不禁回想起去年几次惊心动魄的海钓经历,再次勾起我去大海搏击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真情互动     
2004年10月是《中国钓鱼》杂志20岁的生日。 20岁是个大日子,理应做个大蛋糕,与读者、作者们共  相似文献   

15.
王啸 《钓鱼》2005,(1):22-22
在《给钓鱼大师们的一封信》前的编者按中,建议全国钓友对这个问题展开一次讨论,其实天津不少的钓友也争论过这个问题,两派各执已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本人的钓鱼史大概是属于“两栖类”,参与这类讨论似乎有“骑墙”之嫌,但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引“玉”之“砖”在钓鱼人的好朋友《钓鱼》杂志上和钓友们交流,以便为钓鱼这个“雅俗共参,老少咸宜”的活动更好地开展作一点小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苏群 《钓鱼》2013,(18):13-15
黑龙江伊春林业局的一些野钓朋友们,在长期觅钓细鳞鱼的过程中观察到:"他们所用钓线的颜色对鱼获的影响非常大。"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常态的事儿!我们下钩钓鱼,打几竿后无鱼上钩,通常是起身就走,很少去考虑窝内是否真的无鱼。但是某一天,身后尾随着另一位钓鱼的,在你  相似文献   

17.
初识浮漂     
东北一位钓友致电《中国钓鱼》编辑部:说他初学钓鱼,希望能介绍一些用漂的粗浅知识。  相似文献   

18.
很多钓友都认为硬尾漂比软尾漂灵敏。为什么灵敏呢?大家在认识上的分歧小小,争议比较多。我在垂钓中使用硬尾漂的时候不多,认识不深,但看了《中国钓鱼》杂志发表有关文章后,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与钓友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何川 《中国钓鱼》2007,(7):46-47
在《中国钓鱼》杂志2006年第十二期上,刊登了笔者《带有黄瓜香味的鱼——香鱼》一文,因为是一篇解答钓友来信的文章,稿件在期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几位钓友的困惑和疑问,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尤其是北京的晓河和黑龙江穆棱的苏群两位钓友,在来信中分析得详尽、专业,提供出大量关于鲑形目胡瓜鱼亚目中几种鱼类的资料,在此表示万分感谢。同时,也因自己在判断时的考虑不周,向广大钓友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20.
尚立和 《钓鱼》2006,(16):14-15
《钓鱼》2006年第10期发表的《两种标尖的区别》(以下简称《标尖》)一文中关于空心标尖“具有一定浮力”,能“产生浮力”等观点,笔者认为是错误的;以这种观点为依据讲述的钓鱼过程中能出现的某些现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今谈谈个人的愚见,借杂志的平台与各位钓友探讨,旨在辩明事理,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