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的鳞片     
曹玉茹 《垂钓》2001,(12):58-59
当我们解剖大鲤鱼的时候,首先要把它身上的鳞片刮掉,所以鲤鱼的鳞片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属于圆鳞。鱼的鳞片可分为四种: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相似文献   

2.
趣说鱼鳞     
鱼鳞,是指鱼体表面硬而薄的片状组织,乃为大多数鱼的共同特征,如鲢鱼、鱼、鲤鱼、鲫鱼、鳊鱼、鲥鱼和黄鱼等,尽管它们身上的鳞片,说大小讲数量都有差异,其结构与作用倒大致相仿。鱼的鳞片上,也有类似树木一样的纹路,置于显微镜下也能显示出同样的“年轮”,从中可鉴定鱼的年龄,了解鱼的生长情况,对于如何选种进行人工繁殖、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都有着重要意义。鱼鳞根据构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盾鳞。硬鳞和骨鳞三类,前所说的鱼类皆属骨鳞,其鳞上具有同心圆环纹的年轮,盾鳞如板鳃鱼、硬鳞如鲟鱼都是没有年轮图形的。鱼身盖…  相似文献   

3.
软骨鱼和硬骨鱼盾皮鱼的进一步进化,则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而演变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盾应鱼的一部分,仍保持其内骨骼为软骨的特征逐渐发展成为软骨鱼类。但它已不再保留体表的骨板而是被以鳞,有的则身躯裸露,有发达的牙齿。现在海洋中那些长着锋利牙齿,性格凶残的鲨鱼就是一种古老的软骨鱼类。说它古老,并不是指个体的寿命特别长,而是指这一类群世代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3亿年前它们便已活跃在地球上了。鱼类的尾鳍和鳞片都有一定的演化意义。原始的尾鳍称为原尾,其后演变成歪尾、半歪尾,最后变为正尾(图1)。鳞片则由鳞、硬鳞演…  相似文献   

4.
苏群 《钓鱼》2009,(18):66-66
每位钓手用手抓住鱼获时,或多或少地都会弄上一些黏液。这种黏液来自鱼类的体表,尤以无鳞鱼的身体上为最多。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体表上都分布着一种能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细胞不断地向鱼体外分泌黏液,这种黏液沾满鱼的体表,甚至于口、鼻、眼、鳍上均有。那么,这些黏液在鱼儿的生存当中有什么功用呢?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桂林市当地有一种叫哈巴鱼的小型鱼类,每年从农历小满到秋分这段时间,正是垂钓哈巴鱼的黄金季节。哈巴鱼是一种肉食性小型鱼种,吃荤不吃素,最长不超过10厘米,最大体重约5克。身上长有细鳞,除腹部为白色外,全身均为麻花色。  相似文献   

6.
张锡恩 《钓鱼》2004,(3):52-52
shi鱼其学名叫瑕虎鱼,辽宁沿海渔民称为愣头鱼,有的地方叫大头鱼,此鱼体色清白无鳞,多粘液,头大尾小,嘴巴两侧有两块肉,俗称疙瘩肉。shi鱼属底层小型鱼类,是黄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广大垂钓爱好者垂钓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修河的上游,生长着一种性猛刚烈的鱼,它的外形很像草鱼或者青鱼,所不同的是它的嘴边长有两根像鲤鱼一样的短须,尾下鳍为红黄色,主要特征是它的鳞片与同等重量的草鱼相比显得特别大,因此我们这儿的人习惯于叫它粗鳞鱼。 粗鳞鱼肉质白嫩,味道极其鲜美。因其性猛刚烈,撒网的人遇上1千克以上的鱼,它一穿而过,多是鱼逃网破,若是2千克重以上的鱼就很难网得着。因而要想品尝粗鳞鱼的  相似文献   

8.
浅滩钓泥鱼     
泥鱼是一种海涂边带盐分的淡水江河中生长的小型底栖鱼类。头大嘴阔,口内有密密的细齿,身圆有细鳞,全身呈锥形。与其他鱼类最大不同的是泥鱼的生命周期仅为一年,头年春天生成,第二年春天繁殖完后代后即瘦饿而死。所以它们的个体都不大,最大的重百余克、长20厘米左右,最肥壮的时间是中秋到初冬这一时段。  相似文献   

9.
巧钓细鳞鲴     
温晓东  潘玉成 《钓鱼》2006,(10):38-39
细鳞斜颌鲴属中小型鱼类,又叫沙姑子,细鳞鲴,黄片鱼等,体侧扁,腹棱圆,头小而尖,嘴颌斜下,鳞片细小,排列严密,背部呈青灰色,腹部有很明显的角质棱。细鳞鲴生存适应性强,可在我国的江河湖泊,水库不同水体中生活。平时游弋在水体的中下层,以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是较典型  相似文献   

10.
细鳞鲑     
王长工 《钓鱼》2014,(4):13-13
细鳞鲑,因鳞细小而得名。俗称“小红鱼”“山细鳞鱼”“汀细鳞鱼”。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淡水溪流可钓鱼种之一。体形与哲罗鱼相似而小,口裂也小,鳞片和眼较大。冷水性鱼类。体色随生活水域的不同而变化。在山涧溪流呈褐色,腹部暗灰;进入江河,呈黄褐色,腹部银白色。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大头鱼     
新疆大头鱼是很陌生的一种鱼,它产于人烟相对稀少的塔里木河水系,国内对该鱼的报道也较少。 新疆大头鱼在鱼类学书上常被称为新疆扁吻鱼或扁吻鱼,它俗名虎鱼,是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的鱼类,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为我国特产鱼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新疆大头鱼体长而侧扁、腹圆、头大、吻扁平、口宽大、斜裂,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角处有短须1对。鳞片细小,可侧线鳞较大,臀鳞发达,行列前端达腹鳍基部。新疆大头鱼个体较大,很多体长可达90厘米,重14千克以上。 新疆大头鱼曾广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在塔里木河以及开都河、阿  相似文献   

12.
戴频 《钓鱼》2007,(4X):46-46
鲻鱼俗称:肉滚子,又称白眼、属鲻科鱼。口裂上缘由前颌骨组成。鳍有鳍棘,背鳍2个,相互分离,第一背鳍由鳍棘组成,腹鳍腹位或亚胸位体被圆鳞,鳃孔大,鳃盖骨后缘无棘有鳔,但无鳔管,身体延长,有纵列鳞片35~38,前部近似圆桶形,头短平扁,口小,下位,上下颌边缘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完全被眼眶前骨遮盖,脂眼睑发达,眼间隔平坦,鳃耙细密,无侧线,体色青灰,腹白色,体侧上部有数条喑色纵带。鲻鱼分布较广,沿海均产,是热带、亚热带沿岸性的中上层鱼,也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进入淡水生活的主要是鲻科鱼类。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15种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中,只有黄唇鱼和克氏海马鱼是纯海洋鱼类。 黄唇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的鱼类,该属有3种鱼,我国只产黄唇鱼一种。黄唇鱼体延大,侧扁,尾柄细长,吻尖钝,口中等大,斜裂,无须,体被栉鳞(头前半部为圆鳞),外形略似黄花鱼(小黄鱼),尾鳍尖长。黄唇鱼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南部及南海沿岸,是近海大型底层鱼类,幼鱼喜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它主要摄食虾、蟹及小型鱼类,生长快,一般体长在1~1.5米,重15~30千克,大者可达50千克。其肉可供食用,鳔为上等滋补品。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曾智宏 《垂钓》2001,(2):58-58
鳡鱼,青黄色,细鳞,性凶猛,生长快,肉质细嫩鲜美。它体长身圆尾宽,151大眼小,以各种鱼类为捕食对象,行动极为敏捷,是水中霸主。据观察,鳡鱼长至2厘米就能吞食其他鱼苗,成年鳡鱼竟能吞食相当其自身重量的1/4的其他鱼类。它在追击猎物时,常使猎物为逃命而飞离水面,甚至撞击到岩石、闸口或桥墩而丧命。  相似文献   

15.
鲤鱼杂说     
林挺松 《中国钓鱼》2000,(11):44-44
鲤鱼的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 ‘能耐高温和污水,属于很有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我国的养鲤历史已有2400多年了。不过在盛唐时期,由于那时的皇帝姓李,与鲤同音,鲤就成为皇族的象征,朝廷下令禁止捕食,致使当时的鲤鱼大发,到处皆有之。 鲤鱼种类很多,除普通红外,常见的还有:“镜鲤”,皮肤光滑,仅侧线部和背、腹处有少数大型的鳞片;“草鲤”,皮肤绿黑色,无鳞;“荷包鲤”,体短、头大,腹部圆突,含脂丰富;“红鲤”,体色鲜红,或有黑白斑,供观赏用;“裸鲤”,裸体无鳞,腹圆身扁,无须,为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种特产鱼类,…  相似文献   

16.
湘江钓鳜鱼     
高骏科 《中国钓鱼》2005,(11):16-16
一、鳜鱼的特性与活动规律 鳜鱼是一种爱吃活食的江河鱼类,体型扁侧,尾鳍扇形,口大鳞细,呈黑褐色。它常栖息于江河流水处的码头、石坳和防洪石坝的深水中。此鱼特别爱吃活鲜泥鳅和鲭皱鱼等小鱼。  相似文献   

17.
柏名荣 《钓鱼》2004,(10):16-16
鯮鱼又称尖头鱤、剑鱤、俗名马头鱤,体细长、呈圆筒状,下颌稍长于上颔,齿既尖又长,鳞片密而细小,侧线鳞在140~170片之间。吻扁平形似鸭嘴、尾鳍大分叉深,下叶略长于上叶、背部灰黑色,胸鳍微红色,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大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以捕食个体较小的鱼虾及其它水生动物为生,它的游泳能力强,生长速度快,一龄鱼可达50厘米长、体重1千克,3龄鱼可达66厘米长,体重35千克。  相似文献   

18.
鱤鱼是红河流域及澜沧江水系的大型底栖肉食性鱼类,大者体重可达50千克,鱤鱼性情凶猛,体为圆柱形,银白色细鳞。嘴大、吻尖,呈三角形。眼睛特别大,靠视力捕鱼。口内长满了内倾的倒钩刺细齿,肉黄色,无细刺。无胃,只有一根短粗的肠子,肠的内壁长满了肉丁,形似牛的千层肚一样。游动非常迅速,常在滩尾的敞水区追捕其他鱼类为食。鱤鱼对小目标从前面进攻.大目标从背后袭击(这也是肉食性鱼类的共有特性),故穿饵时要掌握这一规律:如用小鱼为饵,钩尖应顺着鱼身(见示意图):用大鱼为饵,则钩尖应逆着鱼身,这样才能保证上钩。  相似文献   

19.
鱼光鱼其学名叫瑕虎鱼,辽宁沿海渔民称为愣头鱼,有的地方叫大头鱼,此鱼体色清白无鳞,多粘液,头大尾小,嘴巴两侧有两块肉,俗称疙瘩肉。鱼光鱼属底层小型鱼类,是黄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广大垂钓爱好者垂钓的对象之一。鱼光鱼喜欢生活在河流与海洋交汇处的两合水中,喜栖息在泥沙底质的水域,好钻洞,泥沙底质较软,适于穴居,多数情况下,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迅速冲上前去,一口咬住不放。此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荤食,扑食对象是青虾、小草虾、水生昆虫等,见到饵料,张口就抢。鱼光鱼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记性,鱼咬钩脱…  相似文献   

20.
严悟  陈志武 《中国钓鱼》2023,(10):47-48
<正>求生是所有动物的本能,鱼类也不例外,钓鱼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鱼类的一些逃生技巧,做好有效的防范工作,才能确保钓获的效率。一、黏液的功能不容忽视钓鱼人摘鱼之后要洗手,这一点千万不要忘记,不然会影响到后续的钓获率。很多鱼类被钓上来后身上会分泌黏液,通过黏液能够提醒同类有危险并尽早逃避,这是生物为了保护种群繁衍所进化出的一种“通风报信”般的技能,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就要求钓友们尽量避免跑鱼,在摘鱼后要及时洗手擦手,然后再去触碰钩饵,以防饵料沾到了黏液,否则接下来就很难再钓到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