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慧丽 《出版科学》2015,(4):106-107
结合以往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良友文学丛书》,探讨其编辑思路、作家队伍、装帧设计及宣传推销,总结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墙上的镜框里是穿着长衫,昂首前行的鲁迅先生的像片,书柜里满满地排列着良友版的各种图书,写字台上是有些散乱的书刊和摊开的信稿。小客厅显得十分雅致和宁静。我和他坐在临窗的小沙发上边喝茶边聊天,较多的是我聆听着他的谈话,娓娓地。和家璧同志已有过多次这样的小谈,只要有机会去上海,我都在这小客厅里受过他的亲切接待,有时也被留在那里,和他一起享用由他夫人烹制的佳肴……三十年代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的良友图书公司和《良友画报》、《良友文学丛刊》等,于我都并不陌生;但开始和家璧同志交往,则已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了。可能出于对…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系列作品特别是《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探究,系统分析了赵家璧的出版理念。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从章靳以伯伯的女儿章洁思处得到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中央是中年的章妈妈,只有一岁的小洁思偎依在妈妈的身旁,左边是梳着小辫子的我,右边是我那小胖子弟弟修义.照片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赵家璧)和章靳以伯伯、李芾甘(巴金)伯伯之间的友情和他们一起办的《文季月刊》.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整理友朋书信时,发现赵家璧先生给我的数十封来信。瞬间,赵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又在我眼前浮现,仿佛我又迈步在那条幽静的山阴路上,叩开大陆新村赵家璧寓所的大门,正在与他亲切地交谈着。记得有一年的冬天,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在赵先生书房里向他谈着关于编辑一套序跋文学的设想,他听了连连称好,说这是一大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会全力支持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2008年)是家父赵家璧的百年诞辰,记录他半个多世纪编辑生涯的《编辑忆旧》和《文坛故旧录》,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再次出版了。我们又将未收入这两本集子的其他回忆文稿,也结集起来,作为《编辑忆旧》的“集外集”,取名《书比人长寿》,也即将出版。这三本书几乎收齐了他有关编辑生涯的全部论著。  相似文献   

7.
高信 《出版史料》2010,(3):48-56
【前记】2008年是老一代出版家赵家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和逝世十周年,我本来是想把他1976年前后给我的几封信注释出来,以便读者从赵先生个人的角度看出那个大转变历史时期的一些细枝末节来。但这些信件,一时却找不出来,失去作文的依据,只好又忙别的事了。  相似文献   

8.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9.
何军民 《出版科学》2021,29(5):23-30
考察出版家赵家璧的编辑生涯,揭示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路径.高质量编辑力是决定图书出版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是:拥有编辑代表作、拥有一支高端作者团队、拥有成熟的编辑思想.提升高质量图书编辑力,必须加强专业以增强识才能力,锻炼学术思维以不断优化创意,密切关注现实以助力社会进步,重视经营创新以打造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10.
李天英 《出版科学》2015,(6):110-113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是我国文学出版史上的一个创举,其成功的营销策略在当时出版界也极具代表性.赵家璧对该书的宣传营销贯穿了编辑出版全程,立体式整合各种营销手段,特色鲜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当前的图书宣传营销也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01-105
新文学新善本日益受到图书馆界和收藏界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赵家璧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因其名家原创的高品质和精美的装帧印制,而成为新文学新善本的代表。文章从内容与装帧角度研究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考察其品种与版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不仅是赵家璧编辑生涯中的重要收获,更是中国出版史上极具特色的出版案例。《大系》在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构想的同时,将"选"和"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从选家之学到史家之学的转变,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时至今日仍在编撰体例、分期方式等方面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中国摄影协会成立至今,已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已为人们所淡忘,就是在网络上也很难查到当年的理事名单。但有一位常务理事的名字却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因为他就是我的父亲。——赵家璧。  相似文献   

14.
【前记】在父亲赵家璧收藏的书信中,有范用先生的不少亲笔信。在这些信中我读到了范用先生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五六岁的老编辑的尊重与敬佩。他们两人虽然成长的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两人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对从文字到书籍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书籍是自己的朋友,并且开始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要编书;  相似文献   

15.
刘浩冰 《出版科学》2018,26(1):121-124
《一角丛书》是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主编的第一套丛书.该套丛书在形式上借鉴西方出版丛书,与赵家璧的生活、学习经历以及求索精神息息相关.但是,该套书最初并未因新的形式而畅销,其出版畅销肇始于"九一八事变"下赵家璧紧捕热点向罗隆基、胡愈之约稿而陆续取得的,以此带动了相关图书的持续销售.在《一角丛书》出版后期,赵家璧也出于个人旨趣向名家约稿,并对出版内容做出调整,在市场实践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海客甲 《出版史料》2008,(4):99-101
日前收到修慧女士的电子邮件,告知11月里沪上将为赵家璧先生百年诞辰举办活动。修慧女士是赵先生的次女,年长于我。她在邮件中委我代寻赵先生的一篇旧文,拟用于编纂《赵家璧文集》,同时也问我届时能否到沪。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8.
开始策划《盘龙城青铜文化》的时候,我和本书主要作者李桃元先生商定了一个目标,要让这本书成为迄今为止关于盘龙城青铜文化研究中资料最为详尽、论述最为全面的专著。既要文图并茂地详尽介绍盘龙城遗址、遗物的情况,更要反映遗址发现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
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为它最初的责任编辑,我是很高兴的。我同心武同志的合作并非自这篇开始,先后曾编过他写的中篇《如意》、《立体交叉桥》、《嘉陵江流进血管》,对他的艺术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