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在解释《春秋》《公羊传》时,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他解释的较强主观性,与他在解释过程中张扬的主体性关联;而其主观性、主体性的突出,又与他标举的解释方法相联系.他的解释方法之一是“见其指者,不任其辞”. 《春秋》有“微言大义”,微言与大义之间存在间距,解释者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破文辞字面义的限制,以把握深微的《春秋》大义.他的解释方法之二是“推见至隐”.《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不合,所谓“讳”,讳之背后的事实真相及其意义隐约幽微,故须推见至隐,突破表面的言和事,以把握历史的真言、真事.他的解释方法之三是“原心贵志”,特重视追及一个人之行为动机的隐微之地.他的解释方法之四是“伍其比,偶其类”,把同类的事、书法、义法加以类比和类推,辨析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相似文献   

2.
自我观与自他观 ——“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是B"这种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是宾词B,据此,本文指出"中国哲学"的"中A是西B"这种言说方式潜藏着严峻问题,它是自他观我(以西解中).如果没有自我观我(自我解释)作为基础,自他观我不但不能理解古典义理学,不能维护本有文化自性,而且不能帮助引进西方文化.回顾佛学东渐初期与其在中国确立后所采取的言说方式,本文认为,对本有文化与外来文化都应该首先分别进行自我解释,然后才可以用一者解释另一者.  相似文献   

3.
陈香  白荃 《现代语文》2009,(6):40-42
学者们-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福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有时是反向的.马克思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注重从物质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福柯强调解释的多元性与冲突性以及范式在解释中的作用.福柯与马克思都关注资本主义现代类型的统治问题,福柯对权力的理解与马克思有关,但他的注意力不是经济权力、物质权力、国家权力的宏观角度,而是探讨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和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5.
时间到了     
有个徒弟专门煮茶、泡茶和倒茶给他的师父喝.他师父有个茶壶是很宝贝的古董,他一直非常喜爱它.有一次,那位徒弟大概入定太深,手脚都软了,一不小心把茶壶摔破了,他怕死了,不知道该怎么跟师父解释.  相似文献   

6.
李志民博士坐在电脑前,熟练地移动鼠标,一个“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页显现在他面前.   “这是我们为科研人员进行成果交流、转化开发的一个平台.“李志民解释说,“有了它,新成果可以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也能得到及时交流.“   ……  相似文献   

7.
章丽华 《成才之路》2011,(16):94-I0023
他拥有巨资,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绝对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也有资格对成功的含义进行圈点。当人们问他,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时,他不急于用一句话作出解释.而是谈起他的一位朋友。  相似文献   

8.
初次约见徐文根,是在他那简陋得可以称得上寒酸的校长办公室里,差不多等了近半个小时直到下课铃响,他才匆匆从教室赶了过来,一见面就解释说他还安排有一节课,呆会还得回教室上课.在徐文根眼里,上课永远排在第一位,他似乎对教学有一种特别的钟情与热爱.从跨出师范校门到又走进校门,从普通的小学教师到一校之长,弹指间,21年的韶华青春就在粉笔的唰唰声中悄悄地流逝.回首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最大的感受是欣慰和自豪.  相似文献   

9.
"莫须有"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意思是‘也许有'.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我)寻思着有、(我)认为有,相当于‘说你有你就有'.还可以解释为‘不需要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当中常会遇到如下的场景. 场景一:教师讲过多次的习题,叫一学生上台演板,结果仍然出错.教师一时气愤,破口而出:"你头上长着猪耳朵吧!我讲了那么多次,你都没听到?" 场景二:一学生几乎天天迟到,班主任叫他进办公室解释原因.听到一半老师即不耐烦打断他:"不要每天给我编这些没用的谎言!我知道,只有一个字可以解释你的行为,那就是‘懒’!即使天上有馅饼掉下来,你也会懒得去捡!"  相似文献   

11.
本期发表了A·毕肖普教授的短文,把中学教师做数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说得很透彻.一开头他就说,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回答教学中的“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收集事实,寻求理论解释,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数学教学中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他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他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和稿费.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钱人民币的七八十倍至一百倍.  相似文献   

13.
知觉合取论与析取论是处理知觉错误问题的主要进路.麦克道尔对析取论在认识论上的发展,取消了"最高共同因素",构成对合取论的反驳,但他对知觉错误的能力解释仍存在可能的问题.皮考克的量纲形而上学似乎能给出更完整的解释,但仍具有理论上的模糊性、思辨性,而且他对麦克道尔的理解也略有不迭.从世界观内在主义视角来看,皮考克的形而上学外在主义并非必要,在对思想与世界关系的新理解中,知觉的知识能力可以得到澄清,麦克道尔对知觉错误的解释依然是完备的.  相似文献   

14.
民法解释是相对稳定的民法成文法与具体法律适用之间的桥梁,他在三种情形下发生,即有适用的法律规范时、没有可以利用的法律规范时和法的续造时。根据这三种情形,民法解释可以采取文义解释、依法理补充、依据法伦理续造成等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可以修订吗?可以的。时过境迁,对于它的解释就可以有第二种想法了。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当最近的过去转化成较稳定的背景时,它的描绘者就得抛弃他的初步  相似文献   

16.
找鸟巢     
要是我们家的院子里有知更鸟,那它的鸟巢会在什么地方呢?安德鲁说。你为什么要找鸟巢?弟弟科蒂斯问他。这样,我们就可以观察鸟爸爸鸟妈妈怎样喂养小鸟啊。安德鲁解释道,爸爸说我们可以用他的双筒望远镜。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是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他以自己天才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没有结论的话题,他的作品表面明朗,可谁也无法真正解释清楚这些明朗的字下的意义,解释得越明确离错误就越近。从他的日记与书信、笔记入手,探讨卡夫卡的创作心理,可以看到,写作是他自言自语式的倾诉,在卡会卡独特而清苦的一生中,惟有写作,他才有了快乐与慰藉,所以他用心灵写作,倾诉他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罗蒂与休谟在哲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哲学方面有相当接近的立场:在基本理论方面,都拒斥形而上学;在政治哲学方面,都是自由主义者.但由于他们对理性和人性的看法不一致,导致他们对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合理性问题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罗蒂强调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偶然性,这使得他未能提出协调不同的"我们"之间关系的合理性方案.休谟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谈论人性仍然是合理的和必要的,重新理解的人性论可以成为解释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基础.罗蒂的自由主义理论可以融合进休谟所解释的人性与理性,这样,"民族中心主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过客 全文蔓延着长长的阴郁,像是没有尽头的路.然而却欢喜,因为像是看到了一个老熟人,在面目混同的泛泛之交中尽显真人风范.我知道,他从来不戴面具,他也从来不向别人解释自己是谁.我们总是在个人介绍,问我是谁,只因生怕别人忘了自己.连自己也忘了.而他,不需要.他太独特,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泯灭掉他.于是他只有一个代号,一个比名字更滥的代号--过客.  相似文献   

20.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