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3.
子午 《新闻采编》2001,(1):35-35
什么是思路?即是写文章时思考过程的“线路”,这是比喻的说法。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但作者的思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材料为基础的。比如我们要写某个先进人物,如果你对这个人物十分熟悉,掌握了不少典型材料,这样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一步步写下去,思路是会很快打开的。反过来,你如果对这个人缺乏了解,甚  相似文献   

4.
从消息到通讯梁衡“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后思考在不少记者通讯员头脑里,通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通讯无定章,想写多长写多长。一个材料到手后,为什么不用消息而用通讯,通讯和消息有什么区别,甚至和文章有什么区别,都不大清楚。因...  相似文献   

5.
不少高血压患者的家里都购置了血压计,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常常有这种情况,自测的血压往往不准,有时甚至还相差很远,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小议编辑导师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撰了“编辑导师制”这个词,想对编辑的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一点谬见。 编辑是个特殊的行当。其特殊性之一便是,走上编辑岗位的人,在此之前对编辑这个专业、这门学问往往不甚了解,甚至对当编辑具体要干些什么一无所知,几乎是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出版社的编辑队伍每年都要增添不少“新鲜血液”,新编辑十之八九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五花八门,中文外文,历史经济,数理化,天地生……每个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学了不少,唯独没有学过编辑学。一朝进出版社当了编辑,他们面对的是列选、组稿、审稿、加工、读样等等编辑程序,还要作选题调研,图书市场调研,还要发展作者队伍,还要写书评……每个环节都有很深刻、很宽广的学问,几乎抵得上大学里的一门专业课,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至少暂时没有多大的用场。就这样,学过的没什么用,要用的都要从头学,自然困难不少。新编辑中还有少数是从作者或业余编辑发展而来的,他们可能对编辑工作已略窥门径,但一旦正式走上编辑岗位,困难仍然不会少。 尽管出版社领导会为新编辑组织一些编辑业务学习,尽管室主任和老编辑有时会在旁指点,但新编辑对编辑这门学问总是从零起步,要靠自己摸索,靠自  相似文献   

7.
报纸有个尽人皆知的传统,那就是评论文章不署名.被称为报纸的灵魂--评论,其作者都是什么人呢?读者往往称赞某篇评论写得好,但却不知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因此习惯上都称这些作者是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8.
钓稿     
当编辑,特别是副刊的编辑,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稿。 组稿有不同的方法。 登门拜访、打电话或写信,先道仰慕之忧,继说约稿之意,再说些敬希赐稿一类的话,这是最通常的做法。至于写什么,何时写,就请作者自便了。这样的约稿,漫无目的,好处是方便,给作者以很大的自主空间;缺陷是成功率不大,时下报刊如林,到处约稿,这种天女散花式的约稿信或约稿电话,不少作者一天要接到好几次,哪里可能一一“赴约”呢?何况作者即便写了,编辑也已认可,但由于作者的看法未必与编辑室主任同,更未必与总编辑同,原封不动,不见客于上级,大删大…  相似文献   

9.
“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写出更多高质量的稿件,这是每一个作者和通讯员企求的。然而,并不是不停地去思考去写作便可成为一个高产作者,因为不被认可的稿件就无所谓产。咋样才能达到“高产”呢?关键的就是需要我们很好地掌握“采写高效”的基本方法。 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采写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1、什么都能写。作为一个没有成名的作者要具有采写多种文体的本领。记者、通讯员本该就是一个杂家。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写消息、言论、通讯、调查报告,还要学会写小说,论文以至散文等。这样,不仅可使采访所掌握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过分热衷于"浅阅读",无论于国于民,潜藏的危害都将是巨大的。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阅读。而在考量浅阅读与深阅读关系时,不应该忘却读和写之间的紧密关联。《人民日报》报道:读和写不可分割。读者读什么,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而作者写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读者读什么的影响。浅阅读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浅写作的"繁盛"不无关系。近年来,许多论文和书籍虽呈井喷趋势,但学术含量和思想含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仿佛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仅仅是为了发表和出版。这种写作的"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应该是为扩大会议影响、推动会议目的服务的;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有时不取决于记者。但是记者仍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在消息写作中,会议消息可能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最容易写,就是说通常的会议报道都是一个格式:某月某日,一个什么会议在某地召开,谁谁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到会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12.
善抓“点子”写言论何学元小言论是重要的新闻评论之一,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都是颇受读者欢迎、短而精的小言论专栏。一篇小言论,寥寥数语,紧扣时代脉搏,议论风生,激浊扬清,切中时弊,读者喜欢读,作者喜欢写。但不少小言论作者常为找不...  相似文献   

13.
著述引文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述引文之我见墨愚不少编辑都深有体会:有时花在替作者查寻、核实、勘误、抄写引文上的时间和精力,比在语言文字上下的功夫多得多。某些作者不负责地草率引用,丑化了自己的"学者"形象,也不尊重编辑的劳动,实在是害人害己。笔者认为,无论对作者,还是编辑,都应重...  相似文献   

14.
不少通讯员都给广播站(或电台)写稿,但常常感到广播稿写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播出后又不十分流畅。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文字功夫”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没有掌握广播稿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办报尤其是办党报 ,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这同时也是新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少报纸的老总经常为如何安排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犯愁 ,遇上一天 ,工作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于集中 ,又都要求及时见报 ,版面有限就只好以座次进行版面编排。记者采写稿件既为会议报道出力不讨好而烦恼 ,但有时却又免不了窃喜 :开会有领导讲话 ,摘其要点就可交差 ,尽管会议报道虽写不出什么好稿 ,可却必发 ,而且还能编排在重要版面 ,重要时段 ,每月完成的任务大多在编辑部名列前茅 ,写会议报道混饭吃总还不错。如此一来 ,时政新闻就成了“领导们…  相似文献   

16.
选题策划是现代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编辑主体参与现代社会文化高层建构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早期的社会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的控制是以作者的意识为导向的,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当然读者也就读什么,是一种完全的作者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7.
我在组织编写“电信技术普及丛书”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稿件和作者,深深体会到,要写好一本科普书,关键在于作者。一般说来,他应当具备以下的条件: (1)在要写的有关技术方面水平较高,知识较广; (2)逻辑思维清楚,条理性好; (3)文字通畅,表达能力较强; (4)对写作通俗读物有热情,有积极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作者都能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小信息差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最大信息量原则和最佳交际效果原则,是以“作者应该写的都能写出来,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都能读明白”为前提的,而最小信息差原则则是针对这一前提而言的。事实上,作者应该写的并不一定都写出来了,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并不一定都读明白了,...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地报道发生的事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使命。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大大小小许多事情,媒体不可能都去报道,写什么不写什么,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总有个指导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真理。真实与真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实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是对主观认识而言;真实的不一定是真理,而真理必须是真实的。报道真实,坚持真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史还很短。但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是渊源流长的,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足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古代史官忠于…  相似文献   

20.
刘宗银 《军事记者》2002,(9):38-39,42
写稿见报,是每位作者的愿望。然而不少同志,辛辛苦苦写了许多稿件发往报社,结果石沉大海。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稿件没有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一般化”。那么,稿件如何才能突破一般化呢?我联系实际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