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为核心的淮系集团在创办淮军、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的同时,深感近代化军事人才的缺乏,旧式的军事教育又根本无法提供,所以他们积极倡导并投身于近代的军事教育事业。他们创办军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开始培养近代化的军事人才,为晚清的军事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晚清编译的克虏伯炮学书籍近二十种,对于提高晚清军事教育的水平有很大帮助。克虏伯来华人员参与到了中国军队、军事学堂和军工企业以及赴德留学生派遣的活动之中,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进步,晚清直至民国时期的留欧生、兵工人员与克虏伯公司有广泛的联系,他们在回国后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向中银 《重庆师专学报》2001,20(2):98-101,104
晚清时期,受聘来华洋员对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为洋务 创办军工企业出谋划策,并亲自参与了烟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技术进步,尽心教导华人,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军工技术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建立,是清政府开启近代外交的重要标志。在这些驻外使领馆中工作的晚清外交官们,成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抗争的先锋官。他们在国困民艰的时局中,履行职责,勉力维护国家尊严。五邑籍驻外使领官员在晚清民初的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凤苞是晚清第一批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节之一,1878~1884年先后任驻德、奥、意、荷、法等国公使.李凤苞不仅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在晚清海军建设方面有着诸多贡献.李凤苞在海防理论的译著、海军人才的培养、海军舰艇的购买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午战争以前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录用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调整,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剖析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的得失有助于了解整个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一、长期的屈辱外交1.近代外交机构的设立。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管外交中央机构,标志着清政府最终放弃了闭关政策。之后清政府陆续向欧美等国派出驻外使节,同时通过创设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1901年《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开办的保定军事学堂中。聘用了大量日本教习。日本教习来保任教是由清政府和日本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他们在保定各军事学堂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教习来华虽有扩充日本势力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为清政府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新型军事人才和中下级军官,对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协饷制度是清代军饷供应的中心环节之一,对于保障军需供应,维护清朝统治作用綦重。清前期,四川属于受协省份,由户部指拨邻近省份协济军饷。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作为国家财薮的东南各省先后遭受兵燹,财政供支捉襟见肘。为了应对时局,清廷将四川视为财政搜罗的重点所在,令其协济他省军需。四川由受协省份变成承协省份,以咸同年间为关键。本文意在探讨清代四川财政地位转换的内外因素、过程及其影响,借以管窥近代协饷制度运作模式的变动与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塞防海防与清朝财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面临着严惩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首先把财政支出重点用于支持西征军费和塞防,至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事支出达8000万两,占十年间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1875-1894年20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约4200万两,其中一半以及用于北洋海军建设,约1000万两为宫廷所挪用,主要用于修建颐和园,而中法战争的军费支出总数约在3000万两以上,在西征军费和中法战争军费中,债务收占到三分之一,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战时财政对于内外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排斥,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反洋教运动或称为教案.过去学者们大都从政治侵略、文化冲突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出发对民教之争问题进行探索,即从人们的认知失衡、谣言传播、社会刻板印象、角色冲突四个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对晚清教案的发生原因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刺配刑是宋代的一项重要的刑罚,其刑上承上古的黥刑,下继元明清三代的刺臂之法,在中国古代刑罚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的刺配在适用方面颇具自己的提点,在适用对象上包含盗贼、官员以及军人等多个群体,而在执行方面则包含着决杖、刺面以及解送等方面,刺配对当时的宋代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松筠通过《钦定新疆识略》研究了卡伦制度,总结了自己在新疆活动的经验。他对卡伦设立目的、种类、职能、分布及守卡官兵生活状态的研究较为详细、生动,是同类研究中的佼佼者,其中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本人能力不及。他的研究对西北边疆史地学和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清朝统一新疆后,先后实行了军府制度和行省制度,伊犁将军和新疆巡抚成为这两种制度之下清政府治理新疆的最高官员,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新疆巡抚取代伊犁将军,郡县制代替军府制,实现了新疆与内地政治制度的统一,也实现了新疆内部政治体制的统一,是晚清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的军事改革中,军事领导体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军事立法权的分配和行使,并使之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其中的利弊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9.
津渡在古代政治与军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分裂时期。文章以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典型津渡为例,对清代津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在统一时期,尽管津渡在客观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其核心功能仍是军事防御、巩固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