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对外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做好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诗歌翻译的文化因素,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存在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创造性叛逆现象。从中国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探讨中国诗歌的创造性叛逆与可译性限度翻译。  相似文献   

2.
史玉蓉 《海外英语》2011,(1):218-220
诗歌翻译中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该文利用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两种不同英译本为例,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文化特征来看,分析诗歌的可译性,并以此尝试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淑红 《考试周刊》2008,(8):142-144
诗歌的可译性在翻译界素有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试举几例英汉诗互译的例证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做出牺牲,丢失诗歌中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是翻译者仍然力求尽量准确地理解原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再现诗歌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广告中双关语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语法双关和成语、俗语双关几个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出契合翻译,分别表意,侧重翻译,套用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成语俗语双关、语法双关和其他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别表意、契合翻译、套用翻译、侧重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中一般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这也就在翻译中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的问题.可译性限度无规律可循,受制干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欣赏习惯.在翻译中,可译性限度是广泛存在的.它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译诗是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尤其困难。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多义性、语义的模糊性及意蕴的含蓄性三个方面决定其解读空间及英译难度,因而有必要探讨其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一种语言所特有的习用表达方法。在翻译实践中,有一些习语因极具民族特色而给翻译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翻译界引起了习语的可译性的讨论。本文将分直译、意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中习语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使英汉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存在不可译现象。本文分析英汉诗中的不可译因素,提出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事英诗汉译的人须两种语言都要过硬,并具有深厚的诗学造诣,千方百计地捕获英诗中的各种相似性手段,而后在成型的汉诗中或运用或变通,以达到与原诗相似的艺术效果。译者可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自如而又充分地表达原诗诗意。对于诗体,译者不要按图索骥,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客观物象、事象入诗即成"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分析人类的创新思维有独到之处,为诗歌分析解读以及诗歌翻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理论框架。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可以尝试将意象组合作为翻译单位,通过语言形式的转换,尽量使原文中的意象得以在译文中再现,在译文中建构起类似于原文中的意象组合,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8.
诗歌由于其蕴含的意象或别致的格式,给其翻译造成极大的障碍,有些译者甚至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我们认为,译者只要处理好诗歌中意象与形式的关系,在保留诗歌意象与形式间做出理性的选择,那么译诗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可以译好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难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与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此外,诗歌翻译还受到翻译者的理解力与表达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诗歌典故的翻译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李白诗歌用典较多又富于变化。早期译者对于李白诗歌用典的翻译倾向于转换与省略。在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重视的今天,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应该重新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