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  相似文献   

2.
每每问起“你觉得语文课怎么样”,很多学生都感觉有很多话想表达却说不出来,于是乎,最后仅仅用“没意思”“难”“不好学”这些笼统的词来概括对语文的感觉。很多学生都会抱怨不知道怎么学习语文,觉得语文学不好,有些甚至会说语文根本不用学,完全“凭感觉”。其实这都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误解。的确,想要学好语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语文课,却同样是一门不可替代的课,它涵盖方方面面,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涵养。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探究教材文本,获得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而不断进行自主“转化”——学习“类似课文”,解决类似问题等。通过“转化”,学生可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知识。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转化”,以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一、强化实践环节。感悟语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见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获取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一、强化实践环节。感悟语言  相似文献   

6.
说到语文课,很多教师会感到无奈,费力不讨好;很多学生也会提不起劲,视语文为畏途,昏昏欲睡。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受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热闹一时的素质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应试素质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育难免“少、慢、差、费”。凶为语文学科内容太丰富,绝不同于数理化英语等知识性明显的学科,它仅靠应试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枯燥低效——厌学——更枯燥低效——更厌学,语文教学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语文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这绝对重要。但是如果不提或少提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语文课就难免生硬、枯燥,学生怎么能受到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的熏陶呢?语文又如何能承担起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的重任呢?所以,我以为强化语文的人文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7.
上语文课常有这样的尴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片沉寂;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启而不发”,大有曲高和寡的味道。教师不禁感慨:这些学生都是怎么了?于是话语滔滔,口干舌燥,讲吧!再看学生,一副茫然无措,似懂非懂的样子……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兴味索然,哪儿还有语文学习的热情,谈何主动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和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部分语文教师一道,根据我们对中学语文课本质的再认识,并广泛借鉴语文界同仁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所创造的新成果、新经验,在语文课课堂教学中采用“全程优化教学法”,试图从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得到了同行们的积极评价。 语文课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导向子系  相似文献   

9.
李慧娟 《考试周刊》2013,(99):37-37
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上不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真情和激情的积极投人。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我非常赞同于永正等著名专家提出的“简约课堂”,这让很多语文老师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练读写。  相似文献   

10.
赵忠 《现代语文》2010,(7):93-94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慢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运用方可提高,且语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这使得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语文水平得到提高后却浑然不觉,因“无功”假象而松懈甚至放弃。再加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独伍意识和逆反心理开始形成,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上语文课的表现自然很令教师头疼。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学习步骤,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练习、思考、阅读等学习活动。改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因此想要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善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前深度预习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深入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2.
郭八梅 《学苑教育》2012,(22):36-36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只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将语文的“美”还给学生,语文课必将情味十足。  相似文献   

13.
回眸“吕叔湘之叹”、拷问现实语文教学、“开明国语课本”受热捧等,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为什么、语文去哪里、语文怎么去,寻找语文学习的突破口,聚焦“核心学习内容”,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的思路,还学于生,坚持“自学——交流——应用”,重构语文课堂学习,即“预习反馈——自学交流——迁移应用——质疑问难”,以及加强识字写字,练好基本功等,锤炼师生开创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让语文学习走出低谷,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组织教学上出现了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人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抛弃了语文课的“根”——“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任务群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对学习任务的研讨和完成,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但当前有部分老师的任务群设计和推进方式都存在“非语文”的偏差,亟须重申语文课程性质,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语文活动的语文性,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简单,缺少直观性和形象性,课堂气氛会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要想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就必须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其中,那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画龙点睛的多媒体教学,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语文课亮点飞扬。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学科,语文的教育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理解与表达的愿望,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母语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语言、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笔者认为,只有努力构建“学”的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简单、自然、快乐,让学生学习呈现出专心、舒心的学习状态,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孩子们想要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8.
从语文课程的长远目标看.课文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前提.“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从近期学习目标看,语文课应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一定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要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落实语文课姓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你们——青春的,强壮的,单纯的,敏感的——也是脆弱的你们,还喜欢语文课吗?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研讨会”上,特级教师方仁工评课时不无沉重地说:“学生们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这不是个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