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们是英雄!”──记大型纪实电视片《中华之剑》摄制组樊国安大型纪实电视片《中华之剑》结束现场拍摄之际,曾与摄制组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过的缉毒战士们依依不舍,他们由衷地称赞摄制组说:“你们是英雄!”去年国庆前夕,摄制组班师返京时,公安部政治部的领导代表...  相似文献   

2.
时下,纪实报道已成为众多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主打产品”。它以真实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报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也有一股虚假纪实报道的潜流在暗暗涌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像一匹害群之马,愚弄着读者,污染着报刊市场这块精神净地,也引发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司。 其实,虚假纪实报道在前些年已初露端倪,只不过那时多是“假名假姓假地址,假情假意假温柔”的报道,或以ABCD相称,或以张某、王某、某市某县代之,虽情节离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其虚假真实程度无从查起,读者漠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假货”愚弄媒体之事愈演愈奇,愈演愈令人发笑。曾有甘肃张某冒充某部队新闻中心的一员,使其“边塞系列纪实作品”频频问世;继之,陕西孙某冒充贾平凹等4位名作家,使其“大作”屡屡得手……近期,北京某电影制片厂宣传科的一位中年人杜撰一明星的假新闻,又在80多...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纪实手法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有些人也由此而认为纪实手法没有“塑造”和“提高”,也无所谓什么“主题”,因为这是同步记录生活的原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新闻界一致公认的原则。然而,由于某种复杂的原因,假新闻屡禁不止,“打不疼”、“打不死,稍不留神,就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受众的面前。当受众的感情遭到愚弄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对传媒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这决非耸人听闻,假新闻正在吞噬真新闻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纪实:追求什么?任远,王晓红以普通世相的再现取代超凡脱俗的刻画,以坦诚朴素的叙事取代碟谋不休的“上帝之声”,以“过程”的跟随取代“结果”的罗列……无疑,纪实带给了人们一种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真”的感受。但是,有些时候,某些标榜很“纪实”的影片却让人困...  相似文献   

7.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纪实”观念的引入,将中国纪录片从主观宣导的说教模式,历史性地转向了追求客观与真实。以纪实手段关注生命本体的轨道,掀起了中国纪录片的纪实主义潮流,并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纪录片理论的发展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不介入”、“原生态”的跟拍即是“真实”,而任何主观的东西都是对“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破坏,所以片面强调纯粹的。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纪实热”以期刊为主要舞台着实热闹起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纪实作品创作和出版的兴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这种“纪实热”的逐步升温乃至“高烧”而伴生出来的种种“病态”和“后遗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一些纪实作品背离了我们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暴露出不良的政治思想倾向。这类作品借“纪实”  相似文献   

10.
都说“批评难”。也实在是难。一个小小的批评稿件,从采访到发表,已经是九九八十一难。即便见了报,也还是其难未已,被批评者胡说蛮缠,提供材料者无奈改口,如果再遇上某些上级不分青红皂白一直到对簿公堂,几经质证,没有一点“排除万难”的精神,真是遑论“争取胜利”。然而批评之难,真正地说来,也还不仅仅在于外力之难.在批评的这一方面,报纸的老总,版面的编辑,一线的记者,也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所谓义正辞严,“辞严”囚不容易,“义正”则更难。比如报紙的批评“皮包”。说某公司实在“大兴”(上海市语,“正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报纸一旦刊登有关检举、批评之类的“敏感性很强”的人民来信后,随之,一些被批评的单位或个人便迅速地给报社打电话、写信或亲自上门,对“批评”进行“反批评”。平心而论,这对报社来说,确实是件“挠头事”。据此,有  相似文献   

12.
论点辑录     
纪实场信息结构纪实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精神。纪实的手法很多,场信息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场”即相对的时空连续。“场信息结构”就是机器拍摄时抓取的一段完整的行为过程。“现代的电视纪实总是与生活同步地进行,纪录一段完整的生活流程。在生活流程中把人物的形象、声音,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他们之间所形成的氛围和心而完整的纪录下采,它就有一种“场”信息结构,使观众从中观察、体会,获得鲜活的信急。(朱羽君《电视摄像艺术》)“场”度急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时空连续”,它要末所拍摄的画面和声音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是…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基本职能之一,它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以至对整个社会的批评监督提供了一块阵地。由于党报舆论监督的权威性、群众性、公开性,使它成为其他批评形式不可替代的有力的武器。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好这个武器呢?是否真如上战场一般,端起枪,“砰!砰!砰!”,只要击中目标,只要痛快,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呢?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感到,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情况是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类问题,毫无疑问是需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披露和批评的,不管有多大阻力。这种情况比较明确,本文不…  相似文献   

14.
沉默与交流     
在纪实型专题节目中,创作者越来越多地以一种谨慎的、冷静的、距离化的取材目光,来结构一段过程,或表现某种理念.这时,理智往往伴随着克制而出,这种克制更多地表现为创作者的“沉默”.而“沉默”被创作者当成一种交流的策略,在纪实节目中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西俗每年四月一日是所谓“愚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相互愚弄,不少报刊也趁机发表一些随意编造的荒唐故事,看谁上当,当然,较为负责的报刊会在第二天发表声明,澄清事实,同时津津有味地报道人们上当受骗的情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今年愚人节,我国一家重要的新闻机关竟遭到愚弄,连续播发了三篇外国报刊为愚弄读者编造的假新闻。第一篇是用英文播发的,说新加坡将大力发展国内民用航空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今传媒》2006,(10):38-40
刹长风,写短文,历来就是端正新闻文风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曾批评那些空洞无物的长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60多年过去了,就新闻报道而言,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仍然经常可见,远没有完全被“扔到垃圾桶里去”。读者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篇幅冗长的会议消息,那些头版转二版、二版转三版的领导人的长篇讲话,那些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所谓新闻言论和理论文章,那些整版的“纪实新闻”、“社会透视”、“大特写”、“大扫描”和连篇累牍充满水…  相似文献   

17.
采访与跑官     
李贵鲜在安徽任省委书记的时候,曾严肃批评某些人“要官”的不光彩的行为。《人民日报》披露此一新闻后,“要官”者无地自容。最近,又冒出了一个“跑官”现象。报端又披露了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批评某些人“跑官”的丑闻。“跑官”者东奔西跑,不惜一切打关节,不择手段捞一顶“乌纱帽”。  相似文献   

18.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令人满意,以显示新闻单位的批评起了作用,因此难免做表面文章,把一些并未根本解决问题的被批评单位大书特书地“表扬”一番;二是有的被批评单位当初要挟报社,“若要公开批评,必须  相似文献   

19.
知识林     
新闻周刊编辑的把关意识现今有些报所办的“星期刊”“周末版”类的周刊编辑为了一味追求“精彩”,采取了“抓住篮子里的就是菜”的编辑方式 ,这无异于给某些一心向着钱的自由撰稿人大开了方便之门。现在有一种说法 ,即纪实类特别是法制类的新闻 ,假名假地址最安全 ,因为它不怕被报道对象对号入座 ,真名真地址反而心里不踏实 ,生怕有丁点出入而招致麻烦。于是乎在真正的新闻因故隐去真名真地址后 ,某些心述不正的自由撰稿人趁机“搭车”,以比真新闻还真的形式 ,煞有介事地“贩卖”假新闻。面对来稿 ,编辑其实也很矛盾 ,稿源靠作者提供 ,但又…  相似文献   

20.
媒体,请自重     
“悖理”──也算“题记” 对于媒体的不正之风,近年来新闻界内外都有议论。然而人们很少看到媒体出来面对公众做自我批评,例如有偿新闻的禁止三令五申,但到了下面就隔三差五地过场。记得前些时《文艺报》曾载文抨击说:“对媒体的批评从来就非常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对媒体的批评必须通过媒体发表。在媒体上批评媒体,遇到了一个逻辑和结构上的悖理。”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随着社会生活的全局展开,媒体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加大,人们对媒体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媒体既是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沿,同时也必须接受舆论监督,接受公众的批评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