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魏英 《四川教育》2008,(11):40-42
就课的动静而言,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动与静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好课堂上“动”与“静”相互交替而形成的节奏韵律。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好动与静的节奏韵律呢?  相似文献   

2.
动与静是复式教学的两种不同方式,都是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复式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动静交叉搭配的结构形式,在动与静结合中进行学法指导。 动静结合——动中“举一”学法,静时“反三”训练。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对他的教诲能够“举一隅以三隅反”,复式教学要达到使学生好学,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动中“举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方法;学生在静中“反三”——通过分析、类比、推理、综合,由此及彼,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3.
郑小林 《四川教育》2008,(11):37-37
课堂上,学生需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但怎样“动”、怎样“静”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4.
《课标(2011)》将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改为“图形与几何”领域,并要求在此领域中主要体现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同时,《课标(2011)》把实验稿中的“图形与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虽然保留了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与缩小等内容,但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几何图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即化动为静,以静制动,动与静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5.
动静相宜、相得益彰。动与静的有机统一是音乐课有效的理想境界。本文从分析创设动静结合所需的内外兼动着手;提出课堂动与静的教学时间应该为黄金分割27:18或28:17;着重探讨构建动静交替之课堂学习方式,并以课例剖析之。  相似文献   

6.
“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文学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而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动”与“静”的关系,两者相互映衬,构成某种情境.  相似文献   

7.
崔同沛同志在《复式教学“动”“静”观》(载《江苏教育》小学版去年十月号上)一文里,就复式教学中的动静搭配问题提出了一个观点:“动”是为了“静”。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崔文谈了五个问题:一、“动”为了“静”,二、“动”中见“静”,三、“静”中求“动”,四、“动”“静”互补,五、  相似文献   

8.
李明树 《教学月刊》2023,(Z2):90-93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基础.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培养推理能力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问题,带领学生从“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动静结合”三个层面进行探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静态的知识和静态的结论中蕴含的图形运动变换规律,体会“静中有动”的层级,逐步上升到感悟几何直观,掌握“动中有静”的辩证关系,最终能够“动静结合”,实现静态数学观与动态数学观的融通,提升推理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灵活机动,横向穿插,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互补互促,让教师的主导作用贯串在动静各个环节,使几个年级同时传递信息畅通无阻。“动中求静”是直接教学中学生活动形式的需要,也是教师对处在自学的年级进行必要穿插辅导的需要;“静中有动”是在间接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辅助手段,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作业量多少、难易度不当、情绪上好坏等阻力。  相似文献   

10.
动静搭配有机结合陈建国在复式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动静搭配是复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动静搭配的有机结合要从“横向”搭配和“纵向”交替两个方面来考虑“横向”的动静搭配是指各年级间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它是教师同时...  相似文献   

11.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动静”的范畴经历了“静为动本”、“动静互涵”、“动静皆动”三个探索阶段;关于“对立统一”,将“一”与“两”最后归结为“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关于“质量互变、将“渐”与“骤”演化为“内成”与“外生”。  相似文献   

13.
伍华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0(4):98-100,110
动静字音是出现于宋元时期的语言学概念。通过分析刘书的体例,指出“动静字音”实际是音学概念,仅指文字的本音和转音。“静”指字音的本来形态,“动”指字音的转化形态,与词性无关。“动静字音”的得名,与宋代理学的动静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浅谈景物描写的动静搭配汪岚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把动景与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一般来说,静要依靠动来体现,动又要靠静来衬托,这样就能使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所描绘的景物也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动静搭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静为动。...  相似文献   

15.
美术作品既是静止的,又是自然界运动美的体现,蕴涵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物质运动说原理。美术教学以辩证的动静说为指导,注重动静的有机搭配,师生的适时互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较好地完成了“美”与“术”两个层面上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动与静是事物状态的两个方面,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它们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解题中,既要善于动中觅静,以静制动,也要能够静中思动,以动求静,直至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7.
二次函数是中考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命题者不断探索、创新、出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新动态问题”,来考查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知识迁移能  相似文献   

18.
“主动”与“导动”乌盟清水河县窝坪小学胡秀明复式教学中常提到“直接教学”(习惯上称“动”)和“间接教学”(习惯上称“静”),实际上,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把非直接教学年级的学生活动称为”静”是一种不严格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立体几何部分多次出现动态思维题型,其共同特征是“动”与“静”的辨证统一,怎样解答立体几何中的这种题型,使我们走出“静”的困惑,步入“动”的空间,这里关键是动静相互转化.一、动中蕴涵静,善于挖掘例1 如图1,在直棱柱ABC—A’B’C’中,  相似文献   

20.
在解题教学中,若以“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为指导去分析思考,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开拓作用,动静变换更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1 以静制动 在求解动型问题时,要努力从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中抓住暂时的、静止的瞬间,去发展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探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