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对《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的,但对桃杌的评价却鲜有分歧.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将"桃杌"解释为"可能是借用古代所谓四凶之一的梼杌来骂这个贪官",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的"整体把握"部分指出:"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这种指导也影响着一线教师对该文的解读和教学实践,有的教师就读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桃杌太守听信张驴儿的诬告,对窦娥的申诉置之不理"①.总之,大家都认为桃杌是一个贪官.  相似文献   

2.
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不仅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而且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窦娥冤》之所以被称为悲剧,自然与作品中塑造的悲剧人物"窦娥"密不可分。在历来的研究中,窦娥悲剧命运的探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还是经久不衰,究其根源则是作品中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关汉卿笔下窦娥的悲剧命运的解析,追寻女性悲剧的根源,并以此来探索女性悲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4.
提起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人们会不禁为她无辜蒙冤惨死的悲剧命运而感叹不已,同时也为她至死不屈的抗恶精神所感动。过去不少评论文章都极力肯定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尤其对她在第三折中怒天骂地式的控诉诉击赞赏。与此同时,又为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节孝道德观念"而遗憾,认为这有损窦娥反黑暗封建社会的光辉形象。其实,真正"遗憾"的是我们困于传统狭隘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没能正确理解窦娥节本之道深层的精神内涵。窦娥作为一个生活在13世纪作品中的普通青年弱女子,受传统节孝观念的影响并表现出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苛求。再…  相似文献   

5.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隋。但是,静下心来想,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就是因为她并未下毒药死“公公”,却被张驴儿告上官府,做了不清不白的冤死鬼吗?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窦娥冤》之"桃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代表关汉卿杂剧的杰出成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在对《窦娥冤》进行主题及其进步意义的分析时解释“桃杌”说:“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它通过窦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关于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概括地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冤案 ,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二是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三是将前面的说法合二为一。其实 ,关于窦娥的悲剧的社会意义我们并不排除上面的种种说法 ,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窦娥这个扭曲的人格的描写 ,通过她的变态的复仇 ,来表现那个…  相似文献   

9.
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个特别不幸的女子。一个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惨在狼吃阿毛,而是惨在封建礼教吃人;窦娥的悲剧又事出何因呢?"窦娥冤",她到底"冤"在哪里?她的冤屈为什么能够穿越时空打动当时与后世的无数观众?窦娥形象的悲剧性,值得深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0.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11.
在《窦娥冤》剧中,窦天章的出场次数并不算多。然而,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窦天章却是一个“灵魂”人物。窦娥悲剧命运的形成及冤屈得以昭雪和窦天章有着直接的联系,窦天章的教化对于窦娥在面临“情”和“理”、“贞”和“孝”的抉择时起到了决定作用,窦娥以生命为代价所坚持的“贞节观”的最终取胜,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关汉卿所认同的窦天章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的《窦娥冤》既展现了窦娥的人生悲剧和命运悲剧,亦展现了她作为女子的婚姻悲剧。剧作以窦娥的悲剧为主导,以窦天章和蔡婆的悲剧为陪衬,多重合奏的悲剧使剧作悲剧气氛极为浓烈,因之,《窦娥冤》的震撼力极为持久和强烈。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治体制的压力和身处封建社会道德准则之中的无所适从,是造成窦娥这一弱女子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小人物的悲剧,激起了广大读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4.
孙武人生结局考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诸多孙武本事研究的文章中,对孙武人生结局的断定在被杀还是终老两种观点上有分歧,但大多学者都认可孙武在吴30年这一观点。对历史文献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辨,得出了孙武在吴从政8年,其后急流勇退、终老吴地的最新结论。  相似文献   

15.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6.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一句中的“五斗米”,历来被多数人理解为“陶的微薄奉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考查历史典籍有关记载及陶的思想发展轨迹,分析陶弃官的当时背景和一些事件的联系,我们认为此句中的“五斗米”,应是指“五斗米的信徒”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代芳教授新著《古典文学论辩集》主要有三个特点和优点:一、雄辩滔滔,时有新见;二、实事求是,立论公允;三、视角含有审美,笔端常带感情,有着"明确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  相似文献   

19.
窦氏青山     
“窦氏青山”是一座高大的坟墓 ,它是汉朝窦皇后为她父亲窦涓修建的。“窦氏青山”是人们的俗称 ,正式名称为“安成侯墓”。“窦氏青山”位于武邑县东南 1 4km处。窦皇后名叫窦猗房 ,是最早的一位衡水籍皇后。她幼年时家境贫寒 ,其后不久被吕后选为宫女 ,后来幸运地成为皇后、皇太后。她喜好黄老学说 ,对西汉“文景之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晋芳既是吴敬梓晚年最亲近的朋友之一,又是第一位全面评价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学。他对吴敬梓生平事迹的记载,对吴敬梓为人、思想的分析,对《儒林外史》思想主题的论述,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是,他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评价,也有一些偏颇,体现了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